滬首個博物館綜合體將在嘉定開建

2017-03-08 16:04:30|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上海首個博物館綜合體“海上文博苑”的設計方案已基本確定,預計將於今年年底在嘉定開工建設,總建築面積約6.7萬平方米,預計2020年左右將建成。這是繼韓天衡美術館、上海保利大劇院、“滬上最美圖書館”——嘉定圖書館之後,嘉定區的又一文化地標。

  常設30個左右陳列展廳

  “海上文博苑”項目位於嘉羅公路城中路路口,處於嘉定新城與老城的“過渡地帶”,北側和西側緊鄰環城河、橫瀝河,與古城公園、南水關公園、韓天衡美術館隔河相望,與州橋歷史文化風貌區及孔廟、法華塔、竹刻博物館、顧維鈞陳列館等處同一軸線。

  “海上文博苑”由來自葡萄牙的建築師卡羅斯卡斯達內拉(Carlos Castanheira)操刀設計。該項目體現了設計師的極簡主義風格,通過線條的交匯、分割和融合,設計師讓建築外觀頗為現代化,內部則呈現出歷史的厚重感,建築內外具有強烈的“新舊”反差。

  根據目前的設計方案,“海上文博苑”為“田”字型開放式綜合體,將打通南大街、連接嘉羅公路,新建的南水關路橫貫項目東西。內部建築佈局為三層博物館(包括美術館)、三層文化配套建築及公共綠地。博物館主體建築內計劃常設25到30個面積為300到500平方米的陳列展廳,以及3個面積為500到1000平方米的臨時展廳,將定期進行藏品交流展示。

  探索“政府+社會”的文化體制創新

  為什麼要建“海上文博苑”?嘉定區文廣局副局長姚強告訴記者,在城市化進程中,嘉定近幾年雖然新建了一批高端的文化場館,但市民需求仍難滿足。“從政府角度來看,如果要收購大量珍貴藝術作品來充實現有展館,不僅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還需要巨大財力支持;對收藏家來説,如果讓‘寶貝’默默地藏在家中,其實是一種遺憾,體現不出珍貴藏品的全部價值,有違收藏初衷。對不少收藏家而言,能有一個專業的展館展示自己的藏品無疑是一件好事。‘海上文博苑’,能讓政府和收藏家達成雙贏。”

  據了解,“海上文博苑”將探索“政府+社會”合作的文化體制機制創新之路,在保證藏品、藝術作品物權不變的前提下,為收藏家、藝術家及其後人提供更好的藏品展示、研究、交流和倉儲的專業空間。將來,“海上文博苑”的數十個陳列展廳建成後,觀眾可在展廳內欣賞到世界級收藏家的藏品及藝術家作品。

  目前,嘉定區政府已與25位民間收藏家簽定了意向書。簽約收藏家中既有上海本土的收藏家,也有來自浙江、台灣及美國的收藏家,藏品涵蓋書畫、器物、傢具、油畫、雕塑等。比如,開創出“雲南畫派”的美籍華人畫家丁紹光的優秀作品將在面積約800平方米的展廳內展示,台灣收藏家林明哲簽約的展館面積也達到800平方米,主要展出其收藏的各種近現代油畫和當代藝術品。被稱為“江南壺怪”的紫砂陶藝大師許四海的展廳面積為500平方米,主要展示他的紫砂壺。

  “海上文博苑”助力嘉定“城市精美成長”

  為什麼不叫“博物館”,而要叫“文博苑”?姚強認為,這也是“海上文博苑”與眾不同的地方。從字面意思來看,“館”主要指文化工作場所,側重表達空間概念,而“苑”則意味著是學術、文化薈萃之處,是一個多維度的綜合體。“隨著嘉定市民消費水準的日漸提升,商業綜合體越來越受到人們青睞,嘉亭薈、大融城等應運而生。為什麼人們都願意去商業綜合體?因為吃、喝、玩、樂、遊、購、娛都在一塊兒。”姚強告訴記者,佔地約100畝的海上文博苑,正是借鑒了商業綜合體這一概念。作為上海首個博物館綜合體,海上文博苑將不同的博物館集中在一起,還有相關配套設施,遊客到此不僅可以參觀,還能進行品茶等娛樂活動。在“海上文博苑”的公共空間內將有咖啡室、茶室、書法培訓室等,市民遊客可在此休閒放鬆。

  “城市精美成長”,是嘉定區今後五年的發展目標之一。在嘉定區委書記馬春雷看來,所謂“精美成長”,必須要有獨立的城市框架、高等級的城市功能和全面的城市發展格局。“海上文博苑”的建設,正是嘉定完善城市功能、讓城市建設“精而美”而非“大而高”的重要舉措。“建成後,市民到‘海上文博苑’來,就等於一次看了幾十個博物館,而且都是國內外頂尖收藏家的藏品,這對嘉定進一步提升文化軟實力,建設現代化新型城市有重要意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