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布“天眼”共治網絡訂餐

2017-03-27 14:33:46|來源:東方網|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東方網記者程琦3月25日報道:“這個食品安全公共服務應用系統裏,應該加入風險反饋一欄,對差評的商戶進行有針對性的檢查”,記者見到上海市食藥監局食品餐飲監管處副處長張磊時,他正在通過手機微信群,和網絡第三方平臺溝通系統建設的細節。和網絡第三方平臺通過工作群進行溝通已經成為他每日工作中的“規定動作”。

  張磊所在的這個處室負責全市餐飲企業和網絡訂餐食品安全監管。他告訴東方網記者,從2014年網絡訂餐平臺興起以來,與網絡第三方訂餐平臺相關的管理工作從無到有,不斷“擴大陣地”,兩年多的時間,相關業務已佔到他工作內容的1/3。

  網絡訂餐平臺的興起在滿足了消費者便捷用餐需求的同時,也頻頻出現食品安全問題。與其他行業不同,網絡訂餐這一新興業態的“野蠻生長”可能導致上海這座特大城市食品安全風險的“激增”,直接影響市民百姓的健康安全。如何跟上新業態的發展,考驗著“互聯網+”時代政府管理的智慧,張磊和他的同事們一直在動腦筋花心思,力爭在規範管理的前提下讓市民獲得便捷的體驗。

  為網絡訂餐上“夾板” 成全國“首個吃螃蟹的人”

  “説我們那時是摸著石頭過河,一點都不為過”,回憶起全國首個《網絡訂餐管理意見》出臺的過程,張磊這樣感嘆。

  2014年下半年起,網絡訂餐呈現井噴式發展,隨之而來的是諸多食品安全問題:生食蔬果、現制飲料等易腐敗食品無冷鏈配送;網絡訂餐平臺放任條件簡陋、衛生狀況差的無證餐飲入網;入網餐飲單位超負荷加工,10余平米的廚房中每天加工1300余份膳食……監管中不斷發現的問題就像“鞭子”不停敦促著管理部門拿出對策,終結網絡訂餐監管空白的局面。

  2014年11月,上海率先發佈了全國首個關於網絡訂餐的管理意見,踏出了上海探索建立網絡訂餐監管機制的一步,明確提出入網餐飲單位應該取得合法資質後經營,網絡訂餐平臺應審查和公示入網餐飲單位資質證明等要求。

  這一意見被業內人士認為為《食品安全法》提供了參考性的意見,2015年4月,新頒布的《食品安全法》中也包括平臺應對入網餐飲經營者開展資質審查等內容。

  2014年11月,上海發佈了全國首個《關於加強第三方平臺網絡訂餐管理的若干意見》。

  2015年4月,國家層面的《食品安全法》出爐。翌年7月,配套的《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推出,提出平臺對入網餐飲經營者開展資質審查等規定。

  2015年12月,上海市食藥監引發了《關於鼓勵網絡訂餐第三方平臺採集和應用政府食品安全數據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鼓勵第三方平臺建立平臺入網餐飲單位食品安全狀況大數據分析工作機制,鼓勵將政府監管信息納入信用評價體系。

  2016年6月,《上海市網絡餐飲服務監督管理辦法》出臺,再度明確“鼓勵第三方平臺將平臺內網絡餐飲服務提供者的許可信息與政府監管部門的許可數據進行比對,提高資質審查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2017年1月,《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正式通過,其中單設了網絡食品經營的章節,將這一法律保障從部門規範上升為地方法律。

  部門管理規範不斷更迭的版本,見證了上海食藥監管理部門兩年多來的工作進展,這既是法律完善的過程,也是監管工作持續發力的過程。

  放下身段“融入”平臺數據 打通監管盲區

  解決了法律規範明確“高壓線”和“準入門檻”的問題,新的問題又接踵而來。

  在針對網絡訂餐第三方平臺對入網餐飲單位資質審查檢查中,上海市食藥監局發現餓了麼、美團外賣、百度外賣、大眾點評、外賣超人等網絡訂餐第三方平臺上均存在無證餐飲單位,平臺並未盡到審查資質的義務。

  在開出行政處罰的同時,張磊也收到了平臺的“吐槽”:沒有數據信息、沒有專業知識,平臺根本不具有審核入網餐飲單位資質的能力,甚至連最基本的辨別證照信息真偽都做不到。“罰不是目的,單靠處罰也不能解決這一問題。”張磊認為,“治標”與“治本”應同時進行。

  此後,一方面,針對企業希望了解的證照辨別等基礎知識,張磊和他的同事們編寫了圖文並茂的指導手冊,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直觀的圖示“簡單粗暴”地普及相關知識;另一方面,市場監管部門開始考慮,是否可以將政府監管數據與企業數據打通,通過對接使網絡訂餐平臺對入網餐飲單位資質審查更為精準有效。

  “改革試驗田”浦東新區率先開始嘗試與第三方平臺“餓了麼”進行數據對接,閔行、長寧等區市場監管局也紛紛探索“對接點”。如今,在餓了麼、大眾點App上,市民可以點開具體的餐飲商家就能看到代表衛生狀況的“表情”提示,以及由市場監管部門實時更新的證照資質、食品安全監管情況等權威信息數據。張磊告訴記者,截至2016年上半年,上海各網絡平臺共清理網上無證餐飲單位4.2萬餘戶次。

  全網佈下“天眼” 社會共治解決食安問題

  數據的對接不僅在打通信息孤島、填補監管盲區上起到越來越明顯的作用,也逐漸成為監管部門發動市民、商家“共治”,獲得監管線索的來源之一。

  “消費者的評價數據蘊含很多有價值的線索,數以千萬計的消費者構成數以千萬計的‘監督員’,就像街面一個個‘天眼’探頭”,張磊告訴東方網記者,目前上海市食藥監局正在試點一個名為“餐廳市民評價大數據平臺”的APP,該系統會智慧檢索分析出用戶在大眾點評、美團外賣等網絡平臺上的評價,繼而形成負面信息線索庫,讓政府抽查有的放矢。

  未來,這一平臺還將持續推出2.0、3.0版本,計劃全面接入各大網絡餐飲平臺的信息,在評價選項中增加與食品安全相關的關鍵詞、選項,同時以大數據技術分析市民評價中的食品安全負面信息。

  “監管部門可根據不同的條件,對差評商戶進行針對性檢查。”張磊説,未來基層所的工作人員完全可以通過手機APP,實時監控全市的食品安全情況,通過這張“天眼”網絡,讓違法者無處遁形。

  業態發展快、遇到的新問題也是接二連三,“老法師碰到新問題”的局面在食藥監監管人員的工作中可謂是家常便飯。《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實施後,訂餐配送員該如何加強監管、已經取得備案的網紅小餐飲店能否上網絡平臺、嚴把入網資質後出現的“幽靈餐廳”怎麼查處……對於張磊和他的同事們而言,建設市民滿意的食品安全城市,“征途”不過剛剛啟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