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80後”職業農民:把種地看作創業

2017-03-27 08:48:13|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80後”職業農民:把種地看作創業這些主動回歸土地的年輕人認為“選擇一條鮮有人走的路反而更容易成功”

【聚焦上海】對話上海“80後”職業農民:把種地看作創業

圖片説明:孫鵬和他的草莓大棚。資料照片

  天不太冷的時候,孫鵬總是穿一條藍色牛仔褲,一件黑色短款機車皮衣,穿梭在奉賢區金匯鎮的田間地頭。他在那裏種了十幾個草莓大棚,每天都要彎下腰來跟土地打交道,澆水、施肥、殺蟲害,活脫一個職業農民。

  在奉賢,像孫鵬這樣的“80後”職業農民掰著手指頭就能數得出。這個行業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大,多樣化的職業選擇賦予了人們離開土地的機會。

  不過,這些主動回歸土地的年輕人也有他們自己的道理。“選擇一條鮮有人走的路反而更容易成功”。與老一輩不同,他們把“農民”當成職業,把種地當成創業。他們想做土地上的試驗者,而不是被動的依賴者。

  不計回報的實驗者

  1988年出生的孫鵬是西南科技大學的畢業生。三年前決定回鄉種草莓時,他甚至還不知道草莓苗子長什麼樣。如今,他包下了30畝地,一面種草莓,一面種水稻。

  孫鵬説,種草莓就像玩遊戲打怪。“草莓會生病、生蟲,甚至會死。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只有硬著頭皮往前走。”

  孫鵬種的草莓相比許多市售的品種,顏值似乎差一些,産量也更低。不過,這並非因為種植技術不成熟,而是孫鵬的“任性而為”。“我想試試不打農藥的情況下,能種出什麼樣的草莓。”孫鵬説,農藥並不“可怕”,嚴格遵照安全期來使用農藥,草莓入口後不會對人體造成任何危害。不過,草莓的口感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

  三年來,他在大棚裏試驗盡可能少地使用農藥,個別大棚甚至完全不用農藥。“種出來的草莓外觀和産量都比不過別人,但味道更接近草莓原有的果香。”受到産量制約,孫鵬的草莓園直到今年才剛剛收回成本。

  與絕大多數恪守傳統種植規律的草莓種植戶不同,孫鵬更像一個不計回報的實驗者。“我嘗試過在不同的大棚裏放置不同顏色的粘蟲板,觀察它們各自的效果;還嘗試過在不同的土壤環境下育苗,看能不能自主培育出優質的草莓苗。”孫鵬説,他志不在經營草莓園,不看一時的回報,而是想在育苗和種植方法上不斷突破,“探索更美味的草莓。”

  六七成蔬菜網絡售出

  拖拉機駕駛證、聯合收割機駕駛證……算起來,朱建華也是種菜界的考證大戶。兩年前,朱建華關掉自己的木器廠,接手了父親的蔬菜專業合作社,成為了一名職業菜農。為了更好地管理這280余畝菜地,朱建華接連報了好幾個農機操作學習班,並考出了多個農機駕駛證。

  不過,種了一輩子田的父親並不認同。“他覺得我這麼做是偷懶,農業不該走機械化的路子。”朱建華説,老一輩菜農不相信科學,只相信經驗。

  如今,朱建華的農場裏停著好幾輛大型農機。朱建華用他們播種、收割、施肥,省出了人工成本,産量卻只增不減。“老一輩種菜是靠天吃飯。氣候好,産量就高。氣候不佳也只能自認倒楣。”朱建華接手後,將其中100余畝露天土地變為大棚種植,“不再完全依賴自然環境,而是通過人為調節溫度、濕度,讓植物有序生長。”

  從五穀不分的小夥兒到事必躬親的農事專家,朱建華用了兩年時間。這兩年裏,朱建華不僅變更了菜田裏傳統的勞作模式,還建立起了全新的成品蔬菜銷售渠道。“小時候,我常見到菜販子挑著扁擔來菜地裏收菜。趕上行情不好的時候,地裏的菜只能低價出清,還免不了有成片的菜爛在地裏。”朱建華説。接手菜地後,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通過線上渠道找銷路。

  如今,合作社裏六七成蔬菜都通過網絡渠道銷售出去,“再沒有一棵菜爛在地裏了。這是父親想都不敢想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