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工會改革:做職工身邊的"娘家人"

2017-04-01 08:34:02|來源:東方網|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東方網記者鬱婷藶、王永娟3月31日報道:2015年7月初,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黨中央決定,將全國總工會作為中央群團改革的試點單位,群團改革大幕就此拉起。上海工會作為試點單位啟動改革已有一年多,這期間形成了一批體制性、機制性、制度性的改革成果,尤其是借助互聯網,打通了工會組織的神經末梢,讓職工真切感受到了工會作為“娘家人”的存在,在調動職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方面都發揮了巨大作用。

  APP方便入會增強企業凝聚力

  40歲的IT工程師顧季峰,是上海市市北高新技術服務業園區內某公司的一名普通職員,已在園區工作了十來年。去年,他和園區的100多名白領一起,成為了上海市市北高新技術服務業園區聯合工會會員。加入工會的這一年多時間裏,除了參加各種豐富多彩的工會生活外,打開申工社APP瀏覽和查詢相關信息,成為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圖片默認標題

圖片説明:顧季峰(中)首批通過申工社入會,圖為他正在與工會工作人員交流

  回想起當初自己入會的那段經歷,顧季峰接受記者採訪時,直言“太戲劇,真沒想到。”

  去年4月底,顧季峰和同事們像往常一樣,吃過午飯在園區內散步,看見園區裏到處擺放著宣傳申工社APP的易拉寶,就湊上去瞧瞧究竟。他們了解到只要下載申工社APP,就可以即時申請線上入會,成為工會會員。“不會是傳銷騙人的吧?”帶著疑惑,他和同事們上網進行了核實,“原來上海總工會真的推出了這樣一款産品。”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顧季峰和同事下載並申請加入會員。沒想到第二天便有工作人員與他們聯繫,進行一系列的審核工作。“流程非常簡捷,沒想到這麼快就辦好了。”

【首頁頭條2】滬工會改革:做職工身邊的"娘家人"

圖片説明:申工社APP截圖

  此後,顧季峰和同事們享受到了以前從未有過的工會職工業餘生活。除了“傳統”的夏季發送高溫慰問品,逢年過節發放一些小福利,工會還經常組織羽毛球、健步走等比賽,開設瑜伽、太極等興趣課程,有時還會組織員工外地療養。“這些活動不但讓我們放鬆了身心,還加深了同事之間的相互了解,讓我們這些外地員工對公司更有歸屬感,我覺得挺好的。”顧季峰説。

  因為父親曾經是某國有企業的工會主席,在他的印象裏職工有什麼事,總會第一個來找父親。而現在,不需要找主席,某些疑惑和問題,就能通過申工社APP迎刃而解。“作為IT男,我們經常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對自身權益也不太了解。比如居住證相關政策積分、申請專利發明補助、技術職稱評定等。現在,翻翻申工社APP,就能找到相關的操作流程和權威解讀,真是太方便了。”

圖片默認標題

圖片説明:上海市市北高新技術服務業園區內隨處看到新一輪宣傳海報和易拉寶

  平臺功能擴展服務職工立體化

  申工社APP平臺的打造讓許多職工真切了解到“工會”是作為一個“娘家人”的存在,而不是原來印象中“發點毛巾花露水”的“無足輕重”。

  據統計,截至今年3月,通過“我要入會”欄目申請入會的會員已達到3257人。

  網上入會人數的增加,也加快了一些公司工會建設的步伐。顧季峰所服務的上海市市北高新技術服務業園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2016年7月20日,上海市市北高新技術服務業園區成立了聯合工會,並召開第一次會員大會,參加大會的100多名白領,全部和顧季峰一樣,都是通過申工社APP掃描方式單體入會。

  “這次建會可以看做是一次從單純‘依靠企業建會’走向依法‘組織職工建會’,從體制外倒逼向制度化管理過渡的有益嘗試。”園區工會副主席李瓊表示。

  據了解,2016年,上海市總工會充分運用“兩書”(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整改意見書、處理意見書)和政府信用信息平臺,倒逼85家企業建立工會、74家企業建立集體協商制度、70家企業建立職代會制度。

  “隨著移動互聯的飛速發展,工會的工作開展也應該具有互聯網思維,如果還停留在過去那種‘填單子’‘開個會’的形式,將難以滿足職工群眾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上海市總工會宣教部副部長、網宣辦副主任張路是申工社APP項目的負責人,她認為,“只有通過網絡對工會組織和工會工作實施再造,把工會工作全面拓展到網上和移動終端,通過互聯網共享發展成果,才能把工會工作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此背景下,2016年4月28日,上海工會新媒體申工社APP正式上線。這個擁有15個一級目錄、50余個二級目錄,將職工入會、維權、保障服務、職業培訓、技能升級、職場心理、文化體育等涉及職工工作、生活、娛樂等方方面面都包羅進來的網上應用,充分發揮線上服務功能,打通了工會組織的神經末梢,切實解決了服務職工群眾“最後一公里”問題。它和上海市總工會官方網站、上海工會發佈官方微博、申工社官方微信一起,成為上海網上工會體系的四大平臺。

圖片默認標題

圖片説明:“上海工會發佈”微博資訊信息即時發佈

  尤為值得稱道的是,平臺功能的擴展,也方便了工會對職工服務的更加立體化,從物質到精神,從衣食住行到日常娛樂,這種無微不至,使得職工之間的互動增多了,也使得職工對工會這個“娘家”增加了依賴感。2016年,市總工會首次通過網絡組織“中國夢·勞動美”“中國電信杯”上海市班組(團隊)文化網絡大獎賽,結果共有11397個班組(團隊)報名,共計65570名職工參賽。

  “為職工服務沒有終點。”張路表示,在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申工社APP將進行不斷地優化和改進。目前2.0版本正在籌備中,2.0版將增加許多新功能,比如辦理會員卡、互助保障給付等,“希望能切實做到為職工服務零距離。”

  “上海的群團改革走在全國前列”

  申工社APP的推出及網上工會的建立,只是上海市工會群團改革的一個縮影,最近幾年來,上海工會組織在服務職工、職工維權、繼續教育、技能培養以及調動職工參與工會議事決策等方面,都做了改革與推進。

  首先,在工會內部組織體制和運行機制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將原來13個機關內設機構整合為9個,並力爭做到“減編不減力量”,讓來自基層一線、熱愛群眾工作、有能力專長的優秀人才,加入到工會機關幹部隊伍中來,更好地讓基層一線職工參與議事決策。

  職工維權,一直是自認為“弱勢群體”的廣大職工所最為關心的。急職工之所急,上海工會組織一改過去“重諮詢、輕援助”現象,調動社會資源,線上線下全開,積極幫助職工維權。截至今年3月,通過申工社APP“我要維權”欄目尋求維權與幫助的會員已達到338人次;線下“零門檻”援助服務,在15個區仲裁院設立援助窗口,簽約337名律師提;設置“雪芹法援工作室”,為農民工兄弟們開闢維權綠色通道等等。

  為了讓一線職工增強職業榮譽,更有個人獲得感,上海工會也進行了多番嘗試。圍繞上海“科創中心”建設,首次增設一線職工授權發明專利獎勵計劃,鼓勵職工發明創新。為弘揚工匠精神,開展群眾性勞動競賽活動,去年5月啟動的“上海工匠”培養選樹活動最終産生了88位“上海工匠”。

【首頁頭條2】滬工會改革:做職工身邊的"娘家人"

圖片説明:圍繞上海“科創中心”建設,首次增設一線職工授權發明專利獎勵計劃,鼓勵職工發明創新

  在拓展服務職工實事項目方面,將服務職工實事項目從上一年的8項擴展為2016年的10項,內容在拓展服務職工實事項目方面,涵蓋休息休假、教育培訓、技能提升、健康安全、文體活動、普惠福利、幫困援助、女職工特殊權益保護等職工“三最”問題,受益職工355名、市總補貼資金1億元。

【首頁頭條2】滬工會改革:做職工身邊的"娘家人"

圖片説明:市總開展2017年“三八”節法制宣傳諮詢活動

  “工會改革的目的是不斷增強工會凝聚力,更好發揮黨聯繫職工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最大限度地把職工團結凝聚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聽黨話跟黨走,夯實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最重要的,是讓職工在權益維護、職業發展、困難幫扶等方面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使工會成為真正的職工之家。”上海市總工會前任主席洪浩在回顧上海工會改革一週年時,曾做如上總結。

  而對於這場永遠在路上的改革,今年3月15日新當選的上海市總工會主席莫負春的理解和思索是:我們要在鞏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繼續研究出臺相關改革舉措。加大改革的系統集成力度,既要注重改革的點上突破,更要注重改革的面上推開,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辦法。“工會工作就是群眾工作,必須始終與人民群眾在一起,經常深入基層一線,堅持‘現場為王’,與職工群眾交心、交底、交朋友。”

  上海工會的一系列改革成果,也得到了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李玉賦的高度評價。在今年兩會期間,李玉賦在接受本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上海的群團改革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在理念觀念和機構人員的實踐創新上,都有許多新的特點和亮點,尤其是緊緊圍繞上海工作大局,深入基層,下沉一線的做法,引導發揮了基層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為上海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