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30家標準化菜場顛覆傳統

2017-04-05 15:13:23|來源:東方網|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據《勞動報》報道,“今年要新建改建30家示範性標準化菜市場。”這已經被列為今年市政府的實事項目。超市化的收銀模式、醒目的電子標價牌、低於傳統菜場的價格,由知名企業設立櫃檯、蔬菜基地直供綠葉菜……記者日前在長寧區一家標準化菜市場看到,不少市民的“菜籃子”裏已經裝得滿滿噹噹。

  綠葉菜可便宜3成

  “青菜0.7元/斤”醒目的標價牌下,幾位阿姨正在挑選青菜,一邊麻利地往袋裏裝。“便宜啊,外面都是1元/斤。”市民何阿姨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她告訴記者,原來這家菜場的菜價往往要比其他菜場還要貴些,現在她買菜只來這家。

  她口中的這家美天華山菜市場,由長寧區國資委旗下的上海美天副食品有限公司負責經營。一走進這家面積僅為440平方米的菜場,就感覺和傳統意義上的菜場大不相同。記者看到,菜市場裏按照産品的品類進行劃分,蔬菜、瓜果、肉類、海鮮被分成了不同的區域,每個區域有銷售人員負責攤位的整理,消費者選購好商品後,可以在出口處進行統一結算,而無需在一個個攤位前分別支付。此外,菜場還特別開闢出銷售米、面、油、幹貨等商品的區域,在一個櫃檯內,還有現包的餛飩進行銷售,吸引了不少消費者選購。

  “消費者的購物模式類似于超市,但是我們依舊是菜市場,其中賣得最好的就是綠葉菜,一天能賣到1000多斤。”美天華山菜市場負責人陳曉君告訴記者,綠葉菜、根莖類要比周邊菜市場價格便宜30%。為什麼能價格低?原因就是基地直供。“我們的蔬菜專櫃是美天優選直供專櫃,菜品全部由美天公司的戰略合作單位上海靜捷蔬菜專業合作社的崇明蔬菜種植基地當天直供。因為省去了中間環節,菜價自然就下來了。另一方面,在綠葉菜的供應方面,我們企業,區商務委都有一定力度的補貼,在確保市場供應的基礎上,盡可能讓消費者買到平價的蔬菜。”

  菜場改收租為提傭

  和傳統菜場不同的是,標準化菜場的經營方也完成了身份的轉變。“原來我們的運營模式主要是引進二道、三道菜販進行銷售,我們進行管理,收取固定的租金,是一個二房東的角色。現在我們由收租轉向了經營。”上海美天副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顧志君告訴記者,在標準化菜市場裏,經營方不向入駐攤位收取租金,而是從入駐商戶營業額中獲取一定比例的佣金,此外還直接參與部分商品的銷售,如此一來,不論是商戶還是菜場,都有了更大的積極性。

  顧志君説,一般菜價經過二道、三道販子轉手後,往往會變得很高,零售價通常可達批發價的兩倍。“一些補貼到了攤販手中,往往難以落到實處,一旦監管不力,往往會出現菜價高企的現象。因此轉型升級後,我們僅保留了部分原來的私人攤位,而大部分選擇和知名企業進行合作對接,直接引入品牌産品,確保商品品質。”記者看到,水産櫃檯由國家農業部重點龍頭企業江蘇中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負責經營;肉類櫃檯則由正大集團進行經營;經營豆製品的則是知名品牌“祖名”……

  “另一方面,我們作為經營管理方,也真正擁有了商品銷售的話語權。”陳曉君告訴記者,菜市場內所有的售價全部受到後臺控制,電子標價牌實現全面覆蓋。“商家想要提高售價,必須到我們的後臺進行修改,這樣他就無法隨意漲價了。”陳曉君指著顯示屏向記者展示,“在這個系統中,所有的商品只需搜索關鍵詞就能找到,如果要修改價格,只需掃描一下條碼,電子標價牌會自動修改價格。”

  商品掃碼全程追溯

  顧志君介紹説,目前美天旗下的18家標準化菜市場已經有平塘、新遵義和華山三家實現了升級,他們已計劃將剩下的15家結合標準化菜市場的硬體改造,在不久的將來全部轉型為標準化菜場。“這也是今後的菜市場的一個發展趨勢,這種模式是可複製可推廣的。”

  市商務委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標準化菜市場管理公司商業模式的轉型升級,就是要逐步替代以個體經營為主的零售模式,示範性標準化菜市場全部實現“五統一”管理模式(即:統一標識、統一管理、統一結算、統一服務、統一品牌),提升經營管理水準。根據規劃,今年30家示範性標準化菜市場將分別分配到全市各個區,其中,浦東有5家,長寧、寶山各有3家,徐匯、黃浦、靜安等區有2家。

  據悉,在示範性標準化菜市場內,還將實現全場肉菜二維碼追溯新技術應用,將産地、批發(配送)、零售等信息形成完整信息追溯鏈條,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方便消費者查詢。為了保證市民“菜籃子”價格穩定,示範性標準化菜市場還將應用互聯網App等新模式,公佈商品銷售價格,提高消費者知曉率。(邵未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