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率先提出“四新”發展路徑

2017-04-10 12:39:39|來源:文匯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熱點】上海率先提出“四新”發展路徑

  國內知名手機製造商晨訊科技近日公佈的年報顯示,其原先主營的手機業務比重已降至50%;而從零開始的智慧製造業務則迅速實現過億元銷售收入,且毛利率是手機的3倍。

  變化不僅僅只此一家。去年,上海手機産量出現五年來的首度下滑,但工業機器人卻保持多年來20%以上的增長勢頭。這一升一降,描畫出上海通過“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産業”實現經濟動能轉換的喜人圖景。

  2013年,上海在國內率先提出推進以“四新”為代表的新經濟發展路徑。幾年來,著眼于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發揮改革前沿、要素匯聚的綜合優勢,“四新”經濟在上海展露勃勃生機。

  企業技術模式業態創新釋放新動能

  “四新”既包括戰略性新興産業,也包括利用新技術、新業態提升傳統産業。“四新”經濟是上海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深入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典型實踐,也是創新驅動在産業領域的集中呈現。

  新經濟動能,首先來自企業自身。晨訊科技瞄準“機器換人”契機,通過人才引進和並購,在智慧工廠和自動化裝備方面形成系統性研發能力。幾年下來,依靠自主研發,加上對行業的熟悉,晨訊率先開發出適配手機流水線自動裝配、檢測、倉儲等環節的“機器工人”。目前,晨訊機器人已打入國內幾乎所有大型手機工廠,晨訊公司入選國家“智慧製造試點示範企業”。

  從造手機轉向製造“會造手機”的機器人,這種轉型的基礎是技術創新,更是業務模式和産業形態的躍遷。對晨訊而言,不僅産品形態變了,企業在産業鏈上的地位也前移了——從製造端拓展到智慧製造方案設計、系統集成。

  這种經濟動能的切換,也發生在航動科技身上。這家上海公司一直是呼叫中心設備業的龍頭,但由於市場漸趨飽和,價格在短期內下跌了80%以上。

  航動認為,再要靠硬體開發銷售的路子只會越走越窄。於是,他們引入人工智能團隊,成功開發出呼叫中心智慧化雲管理平臺。這項技術不僅改變了産品品質,也讓航動得以從製造商變身服務商,從而獲得了更穩定、更可觀的回報。

  根據市統計局正試點推行的“新經濟統計”,近年來,“新經濟”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已經達到30%以上,增長率比全市GDP高出2到3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40%。在“四新”經濟最為集聚的先進製造、新興金融、信息服務、科學研究等領域,一批極具活力的企業不斷涌現。在漕河涇開發區松江新興産業園,3D列印産業集聚,多家企業銷售額突破千萬元。機器人方面,從機器人本體到關鍵零部件研發,上海形成了完整的産業鏈。在北斗導航領域,經過連續幾年超過30%的增長,今年該産業規模有望達到100億元。

  政府有效作為形成關鍵助推力

  政府部門的有效作為,也是助推“四新”經濟的關鍵因素。上個月,經國家發改委批准,我國首個聚焦數據流動的國家級實驗室正式組建,牽頭方為上海數據交易中心。未來幾年,這家國資背景、市場化運作的機構,將與國內多家知名高校、大型企業一道,聯手破解阻礙數據流動的制度瓶頸和技術障礙。

  上海數據交易中心是去年新組建的,其目標是形成一個合規、高效的在線數據流通平臺,通過數據的跨界流動,催生一個新經濟門類,釋放“數據紅利”。雖説成立時間不長,但目前該中心已是國內最大、最活躍的數據交易機構,佔據著大數據産業鏈的核心環節。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投資額僅2億元、而且沒有行政級別,但圍繞該中心的組建和運營,上海市政府常務會議還專門進行了研究審議。

  政府部門對這類行業性創新平臺的關注,反映出上海在服務新經濟發展上的一種變化。具體來説,政府是把精力更多地從提供優惠政策轉向完善營商環境;從加強有形投資轉向注重研發、人力等無形資本投入。市政府和相關委辦局已經認識到,“四新”是一個開放的概念,不能用傳統思維來定義,也不該被當前視野所局限。政府要做的,就是為創新鬆綁,讓服務到位。

  經過幾年探索,上海已形成一套較為系統的“四新”推進機制,除了平臺,政府還著力通過基地、基金、人才等為行業注入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目前,全市已推出99個“四新”創新基地,組建17個相關人才培育中心;圍繞積體電路、北斗導航、3D列印等方向,政府牽頭、社會參與,建立起數百億元規模的投資基金。

  著眼于改進服務、補齊短板,上海還形成了一個“2+16+X”工作機制,由經信、發改兩委牽頭,各職能部門與16個區一同參與,每月都從一線企業、園區那裏蒐集、梳理出阻礙“四新”發展的瓶頸問題,並在第一時間找到責任單位力爭解決。幾年來,由此發現、解決的政策性問題有近100項,包括為互聯網教育機構放寬準入門檻,以及借自貿區平臺實現生物醫藥“合同生産外包”審批制度改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