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國際消費城市 滬將打造地標性夜市

2017-04-13 09:20:29|來源:東方網|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去年上海的商業轉型取得很好的成效,比如説南京路、淮海路已經走出低谷,從連續幾年的負增長開始正增長。”近年來上海的實體商業紛紛轉型,一些大型商場的業態調整,也使得人們看衰實體商業的發展,不過,在12日下午上海市政府新聞發佈會上,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吳星寶卻表示,上海作為國際消費城市正式提出來以後,商業的優勢越來越凸顯,而“變”則是商業發展的常態。

  三年實施90項重點商業轉型項目

  “星星堂”、“月亮灣”、“太陽宮”。這些聽起來奇怪的名字,今後或成為上海虹口的標誌性商業區。在瑞虹新城,東方網記者看到,原本單一的住宅邊,已開發出主攻親子、青少年的星星堂,主打社區商業小而精的月亮灣,以及在造的寫字樓生活藝術主題的太陽宮。

  在月亮灣,整體結構呈開放式,雨天淋雨,晴天曬太陽,所入駐的商家,也大多已體驗式,或者生活、藝術為主。目前已有90家商戶確認入住,其中約80%的品牌為虹口區首店,15%的品牌為上海首店,項目預計今年六月開業。據開發商介紹,“天地式”綜合商圈,就是要構建全新的超區域風尚生活圈。

  而自成功推出國內首個屋頂摩天輪之後,大悅城也將在長風公園附近再造首個屋頂運動空間。項目方介紹説,今年12月,大悅城商場將開到上海長風公園畔。長風大悅城計劃新引入200余家品牌,業態比例將調整為:零售50%,餐飲33%,服務12%、娛樂5%,其中更有首進普陀乃至上海的新興業態和品牌。

  新的項目在不斷的建立,舊的商業體不斷轉型,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吳星寶表示,以“新”為引領、以“新”為引領、以“變”為常態、以“快”為目標,上海作為國際消費城市正式提出來以後,上海商業的優勢越來越凸顯。

  上海市商委主任尚玉英在發佈會上透露,上海聚焦商圈、業態、企業三大核心要素,連續三年滾動實施90項總投資達793億元的商業轉型升級重點項目。

  國際水準地標性夜市將建立

  重點項目的轉型離不開“互聯網+”的引領,尚玉英説,特別是商業大數據的發展為傳統零售插上數據的翅膀,推動消費市場向全渠道、全品類、全時段、全體驗、全客群變革。

  據數據顯示,2016年,包含商品和服務的網上購物交易額5604億元,是2011年的9.6倍,已相當於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51.2%。而上海快遞年業務量突破26億件,日均超過700萬件,僅阿裡巴巴旗下平臺每天從上海發往全國各地的快遞就達300萬件,貨值9億元左右。

  在“互聯網+”的帶動下,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新零售企業不斷涌現,主題型百貨、品牌旗艦店、高端定制等體驗型、個性化、場景化的商業業態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光顧。其中,K11、大悅城等成為融文化藝術、餐飲、娛樂、社交、親子、生活服務等於一體的消費新地標。

  吳星寶表示,“互聯網+”不斷的督促著傳統商業從商品變成“商品+服務”,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發展模式。

  未來,上海作為國際消費城市將重點打造假日經濟、節日經濟和月光經濟三種業態,其中月光經濟就是指夜市。吳星寶透露,今年上海將打造四到五個具有國際水準、滿足各種需求的,同時適應多元化檔次的地標性夜市。

  建四個外省蔬菜生産基地保“菜籃子”

  菜籃子更是老百姓關注的焦點,東方網記者了解到,今年上海市將大力推進30家示範型標準化菜市場升級改造工作,推動標準化菜市場向集團化、連鎖化、公司化轉型升級,支持新型農産品流通模式,形成一批“統一標識、統一管理、統一結算、統一服務、統一品牌”的五統一管理模式2.0版的標準化菜市場。

  在嘉善路上的標準化菜場“上蔬永輝”,記者看到,鮮亮的外表,不亞於滬上各大超市,蔬菜類、肉禽區、糧油區、幹貨區等1000多個品種的生鮮食品應有盡有;在結賬方面,除了現金和刷卡,支付寶、微信等移動支付方式也都可以使用。據悉,超市化的“品相”和管理模式,正是2.0版標準化菜市場發展重點。

  此外,為保障上海蔬菜的供應,上海市商委委主任尚玉英錶示,上海市政府去年批准可以在外省市建立緊密型的蔬菜生産基地,目前已在雲南、海南、江蘇、山東四個省建立了基地,並取得很好的效果。

  而為了保障上海市民外省市蔬菜基地的食品安全,基地從源頭開始就可以檢測,追溯標簽在源頭貼好,通過冷鏈全過程的保鮮,運輸到上海。

  尚玉英説,這減少了中間環節,點到點,基地直接到零售終端,成本大幅度下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