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好的時代耕耘“科研試驗田”

2017-04-17 08:49:01|來源:文匯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首頁頭條2】在最好的時代耕耘“科研試驗田”

圖片説明:藍斐(左)與團隊的一名研究生在實驗室討論研究。李沁園攝

  四年多前,藍斐辭去他參與開創的美國生物醫藥公司的研發職位、回國加盟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時,國內“表觀遺傳基因調控”的研究起步不久;而到今天,他參與開創的這一研究領域已成為全球的熱門研究方向。

  作為蛋白去甲基化領域的主要開闢者之一,藍斐在美期間,主導並參與發現了已知的21類去甲基化酶中的16類,回國後他對基因活性“開關”以及表觀遺傳信號傳遞的研究成果更是為腫瘤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可以説,現在是中國科研最好的時代,沒有理由不做出原創性的科研成果了。”藍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從基礎到應用,再重回基礎研究

  2012年底,藍斐從美國回來時,已經在一家生物制藥公司幹了四年新藥研發。公司的核心項目就是將他在哈佛大學讀博士期間的科研成果進行轉化——當時,藍斐作為主要成員,在導師施揚教授課題組參與了第一個去甲基化酶LSD1以及後續多類去甲基化酶的發現,開創了生物醫藥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染色體中的甲基化是重要的生命反應信號,一旦發生變異可導致腫瘤及其他多種疾病。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甲基化是一種穩定而不可逆的反應。而去甲基化酶活性的發現,則意味著這一過程可以人為調控,腫瘤的治療將有望從基因層面解決。

  這也是科學界首次鑒定到去甲基化酶活性。當時藍斐所在的制藥公司將這一表觀遺傳學科研成果轉化為抑制腫瘤的藥物,其中兩項藥物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

  “試驗田”給潛心研究提供制度保障

  藍斐現在所在的生物醫學研究院(IBS),是復旦大學的交叉學科平臺。這個研究院擁有7名院士、17名首席科學家(PI)、23名雙聘首席科學家,自成立之初就是學校的“試驗田”。

  不同於其他學院,IBS實行平臺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的首席科學家負責制,人才引進、設備添置都由首席科學家説了算。研究院的教職制度與海外高校接軌,所有科研人員實行“三三考核制”——入職後不用每年評估,而是每三年彙報一次工作,第六年“大考”一次。這為科學家們潛心進行前沿性科學研究,出大成果、好成果提供了制度保障。在藍斐心中,回國有兩大目標:一是做出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發現基因調控系統是如何在不同的器官、不同的發育階段以及不同的環境下精細調節基因組的功能;二是轉化研發成果,在實驗室裏孵化出一些有價值的項目,推進科研成果轉化,造福病患。

  如今,他在復旦楓林校區的實驗室,有12名研究生和博士後,已經發表了SCI論文7篇。去年他的實驗室和施揚-石雨江國際聯合實驗室合作發現基因活性調控新機制的研究論文,發表在《CELL》雜誌上,他的科研進展為抗腫瘤藥物靶標的發現以及最終成藥提供理論和實驗依據。

  記者手記

  領跑需要自由狀態下的厚積薄發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IBS)引進的每位PI (首席科學家),都是經過研究院評估、所在學科認定並拿到任職“通行證”後,才開始其在IBS的“科學之旅”的。一旦進入IBS,那麼在學術上將會得到充分的自由和信任。

  研究院在2005年引進了首位全職外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阿拉斯泰爾。但直到2013年1月,他才歷經漫長煎熬“産出”第一個重量級成果——首次在耐藥性病原菌中發現一種由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藥物調控的新型“核糖開關”。

  從某種意義上説,為科研人員營造寬鬆的研究環境才能使得他們潛心研究,特別是助推年輕學者的成長。

  藍斐在接受採訪時坦言,中國現在的科研發展勢頭很好,他在實驗室進行研究的自由度並不比哈佛的實驗室差,自己想做的研究都會得到支持。“美國的很多同行每年花費很多時間琢磨各種基金的申請計劃書怎麼寫,而國內的項目申請耗時相對更少,也更加符合科學研究規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