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成10萬人全球頂尖專家數據庫

2017-04-17 08:46:11|來源:文匯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10萬名全球頂尖科技人才,來自300多個細分領域。記者昨天從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獲悉,一張全面了解全球頂尖人才的大數據網絡———全球高層次科技人才數據庫和信息服務平臺已完成第一階段建設。這份數據庫目前整合了3.9萬名全球頂尖專家、1.4萬名華人頂尖專家和5萬名本市科技專家,入選專家在各自領域中的排名均為前千分之一。

  上海科創中心建設關鍵在人才,要引進什麼樣的人、怎麼吸引人,以及人才“30條”的落地,都離不開科學的人才數據庫。據悉,全球高層次科技人才數據庫和信息服務平臺已經開始內部試運行,將於今年6月正式上線。

  大數據如何識別“最頂尖”

  平台中網羅的10萬名最頂尖專家是怎麼來的?市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管理中心主任譚瑞琮告訴記者,他們是從全球頂級期刊的300萬條外文文獻數據中提取出來的。

  世界上最大的醫學與科學文獻出版社之一“愛思唯尓”,有一套名為FWCI的綜合性評價人才指數,即通過發表文章數、引用因子、專利數、成果數、任職崗位和合作網絡等多個維度來定位人才。譚瑞琮説:“多維度立體化地勾畫一位專家的特徵,如同畫出了他的科研指紋。”

  去年年底開始,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從愛思唯尓旗下300多種全球頂級期刊的300多萬條文獻數據中,提取十幾萬名研究者數據,並與研發公共服務平臺數據中心的4萬多名專家數據進行清洗重排,梳理出10.2萬名全球高層次科技人才數據。

  通過演示記者看到,在數據庫中輸入專家姓名,就能查看到這位專家的教育背景、工作經歷、當前服務機構、主要研究方向、主要科研産出以及參與的活動和會議記錄等。

  挖出科研界的“掃地僧”

  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作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四梁八柱”核心區域,正匯聚起一批世界級水準的大科學裝置和科研機構,創新機遇閃現的同時,也面臨大量人才缺口。

  上海光源束流檢測與控制技術部副主任冷用斌説,以前實驗室招人往往是先引進一位頂尖人才,再由這個人推薦一批同領域的人才,這樣做的結果通常是招聘來的人多數來自同一家機構、甚至同一個實驗室,多少有點“近親繁殖”的味道。

  不久前,超強超短鐳射實驗裝置通過《自然》《科學》等國際期刊,向全球廣發“英雄令”,這固然能讓很多人看到招聘信息,但也很難解決精準定位的問題。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長唐宏也道出了招人的苦惱:眼下,所裏規劃了三個面向未來的前沿領域,需要引進若干名專家,但即使把所有申請者的簡歷全部篩查一遍,也需要花費不少時間,更何況,僅憑簡歷,很難判斷到底誰更適合哪個崗位。

  這些科研機構招聘難的問題,有望通過全球高層次科技人才數據庫和信息服務平臺得以部分解決———把幾位應聘者輸入數據庫,平臺就能以多維度圖表的形式展現他們的科研足跡,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事實上,在數據庫建設過程中,技術人員已經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有些人雖然名不見經傳,數據表現則非常搶眼,堪稱科研界的“掃地僧”;有些人雖然名氣很響,可數據顯示他們有些“言過其實”。

  匹配上海需求,建百萬級人才庫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趙明華表示,科創中心建設的人才需求應該是立體的,不僅要匯聚一批全球頂尖人才,還要有一批具備潛力的年輕人。比如,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就急需一批工程類技術人才,他們中的大多數也許從沒發表過什麼有影響的論文。

  為應對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對人才的迫切需求,譚瑞琮表示,今後,全球高層次科技人才數據庫和信息服務平

  臺將更加重視收集論文之外的其他數據,如國際會議、國際組織任職、國際標準制定與參與等,以形成更好的人才識別機制。

  同時在學科分類上,這一人才數據庫將為上海的重點發展領域專設人才池。未來,人才庫中的數量將擴展至數百萬人,覆蓋全球科技領域前5%-10%的人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