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母語日:滬上語言專家聚焦上海方言保護

2017-02-22 12:22:46|來源:新民晚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2月21日是國際母語日。這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9年確立的,旨在促進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多語種化。今年的主題為“多語言教育促進可持續未來的實現”。在母語日來臨之際,滬上多位語言專家不約而同聚焦滬方言的傳承與保護,認為“多言多語、開放包容”是上海語言文化的鮮明特點。

  上海市教科院國家語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日培對本報記者説,目前上海人的語言觀念日趨多元,語言應用日趨複雜,熱點難點問題相互疊加,迫切要求語言文字事業科學把握國家語言政策,妥善處理不同語言關係,有效避免語言衝突,從而構建和諧的語言生活。

  張日培説:“在上海這樣一個‘多言多語’社會,公民個體參與語言治理的方式,最根本的在於根據不同場合的需求自如地選擇使用不同的語言或方言。此外,家庭語言規劃也應當引起廣大市民的重視,本地婚姻、異地聯姻、跨國婚姻等導致的不同語言背景狀況的家庭,用什麼語言或方言作為日常交際用語、給處於語言學習關鍵期的下一代一個什麼樣的語言環境,以及孩子的語言教育問題等,都應當成為家庭語言規劃要考慮的重要內容。”

  “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如何在來自各地和各國不同人群形成的‘多言多語’並存局面下,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更快更好地交匯交融,這就需要我們在語言保護政策方面作積極的探索。”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語言學教授劉民鋼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説,在“十三五”期間,上海必須繼續加強地方語言資源的保護。一方面,語言資源是地方戲曲、民歌民謠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依託,一旦失去方言這個載體,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所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中特別説明,非物質文化遺産包括“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上海方言的科學保存和保護,其第一要義正在於此。另一方面,地方方言作為一種不可再生、不可復現的資源,一旦失傳是無法再造的。所以近年來有很多專家提出積極保存和保護上海方言,就是擔心方言一旦消失,今後我們即使再發現方言具有某些未知的價值或作用,也無法將其重新恢復,那真會悔之莫及。

  在談及普通話與滬語的關係時,劉民鋼説:“推廣普通話和保護上海話,是當下工作的兩個重要方面。沒有了廣泛的、高水準的普通話水準作為基礎和保證,保護上海方言就會走向斜路。沒有了上海方言的保護,通用語言就會變成一枝獨秀的孤家寡人。”(新民晚報首席記者王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