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奶茶”走進新天地

2017-04-20 13:41:43|來源:文匯報|編輯:蔡簡 |責編:劉徵宇

  卞根琴這個名字很多人也許不熟悉,但只要一提起曾經因她而起的那股“阿姨奶茶”風潮,不少人心裏都會勾起對那杯血糯米熬奶茶的回憶。

  這幾年,拿到了經營執照、衛生許可證,註冊了商標,卞阿姨的奶茶生意也從“遊擊”轉正。30多年,一路把奶茶從霍山路賣到了新天地,卞阿姨如今在飲食圈裏已小有名氣。

  “混搭”出來的“阿姨奶茶”

  住在提籃橋一帶的許多居民都知道,今年64歲、頭髮已花白的卞根琴守著奶茶鋪已有大半輩子了。

  沿著舟山路走到霍山路,卞根琴似乎總站在街口的那間奶茶鋪裏。有人慕名而來,在網上點評:“抽空去了‘阿姨奶茶’的霍山路老店,大中午排隊的人也很多。”也有老顧客留言:“十幾年的老店了,從初中開始

  喝到現在。以前沒有門面,就是一輛推車在弄堂附近放著,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突然紅了。”

  卞根琴在提籃橋長大,住在奶茶鋪後面的一條弄堂。這裡極為熱鬧,各種小吃、百貨攤頭比比皆是。卞根琴的母親和奶奶就曾經在霍山公園門口擺過攤,賣過赤豆藕粉桂花羹和酸辣菜。

  1992年,卞根琴面臨下崗,家人提議:不如和長輩一樣,在家門口擺個小攤吧。

  剛開始,小攤擺在阿哥家門口的院子裏。當時卞根琴不過三十多歲,“一開始想想有點難為情,思想鬥爭了很久,最後還是走上了街頭。”

  卞根琴喜歡孩子,看孩子們上學放學,是她當時擺攤的樂趣。她喜歡聽小朋友叫她一聲“阿姨”。“天熱的時候,有的小孩會跟我講:‘阿姨,幫我加點冰水!’”她忍不住又要笑,好像回想起了當年,“有的小孩沒這麼多錢,就跟我講:‘阿姨,一塊錢我明天給你,今朝給我先吃一杯好伐?’”於是,為了這聲“阿姨”,即使颳風下雨,卞根琴也會出來擺攤。

  起初,卞根琴只賣血糯米,裝在泡沫塑膠的“草帽碗”裏,1塊錢1

  碗。等到天熱,她開始做水果羹、綠豆湯。人家綠豆湯裏放薏米,她放的是糯米,那是小時候的味道。

  再到後來,奶茶在上海流行起來,剛開始要賣十幾塊一杯。卞根琴也跟著做奶茶。她賣的奶茶,容量比一次性杯子還要小一點,但只要1塊5角。因為價格實惠,而且她又創造性地把“看家本領”血糯米和奶茶混搭在一起,結果生意越做越紅火。

  説起來,卞根琴最初沒給自家的奶茶起名字,“那時候攤頭擺在弄堂口,旁邊有個廁所。兩個小姑娘喊我‘廁所奶茶’。我講,‘廁所奶茶’多難聽啊。小姑娘,你們下趟叫我‘阿姨奶茶’。於是‘阿姨奶茶’是這樣喊出來的。”

  “草根”美食辦好全套手續

  “阿姨奶茶”火了,麻煩也跟著來了。有段時間,卞根琴曾在霍山路上推著小車和城管人員“打遊擊”。後來,在提籃橋街道的幫助下,卞阿姨在霍山路上找了一家小門面,雙方間的矛盾就此化解。

  由食客叫出來的“阿姨奶茶”名氣越來越響,但因為缺乏品牌意識,

  卞阿姨並未註冊“阿姨奶茶”的商標。不久後,上海街邊忽然出現了一家家“阿姨奶茶”專賣,甚至在杭州、無錫也遍地開花。卞根琴覺得“胸悶”。她曾經走訪了其中排名靠前的幾家,有的店員含糊其辭,而有的卻直言“我們和霍山路是同一家!”而卞根琴説:“全上海我就在霍山路開了一家店。”

  好在好強的卞阿姨並不灰心———“阿姨奶茶”被註冊了,自己就再創新店“阿叔熬奶茶”,並把新店開在了新天地。卞根琴説,她想留住當初剛做奶茶時那份用心,它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讓大家可以一直嘗到記憶中的那個味道。”

  現在的新天地分店,卞根琴第一時間做全了全套手續,不光拿到了經營執照、衛生許可證,還註冊了商標,小店除了看家的血糯米奶茶,還多了不少新鮮的嘗試———將芋頭和糖藕放進奶茶,成了“偶遇奶茶”;大杯果肉的烏龍榴蓮奶蓋也成了小“網紅”。

  因為常年露天擺攤,卞根琴落下了病根,儘管如此,她還是每天站著招呼生意。卞阿姨説,她現在的生活就是圍著奶茶鋪轉,成就感也都來自奶茶鋪,“從剛開始擺小攤頭到現在這麼多人都知道,我真的蠻開心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