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派單”引發潮流 滬上專家關注勞權保護

2017-04-21 08:46:23|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互聯網+”時代更需關注勞權保護

       東方網4月21日消息:據《勞動報》報道,現在,“打卡”、“坐班”已不再是唯一的上班模式,“網約”、“派單”等正成為當下潮流。昨天,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召開“‘互聯網+’行動下的新用工形態”研討會,專家學者思考“互聯網+”背景下用工法律關係的認定,增強司法對新型勞動爭議案件的前瞻性和預見性。

  新案件困擾法官

  徐匯法院的法官們被這樣一起新案件困擾著。劉阿姨從“牛家幫”APP上接單,為客戶提供保潔服務。她每個月有4000元的底薪,入職的時候也進行了培訓,平臺派單,她接得越多,提成也就越多。不過,平臺只與她簽訂了合作協議,寫明不存在勞動關係。做了一段時間,劉阿姨將平臺起訴到徐匯法院,要求確認雙方存在勞動關係。雖然案件最終和解了,但卻引起了法官的關注。“勞動者是全職的,且無法拒絕平臺推送的訂單,要接受平臺管理,公司發給她的收入也註明了‘工資’”,這算勞動關係嗎?

  這樣的問題不僅引發了司法者的注意,主管部門也在進行調研。據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勞動關係處處長屠可風介紹,人社部門對互聯網+的五大板塊進行了摸底,包括滴滴、餓了麼、美團、叮咚小區等公司。“總體可以分為兩種,標準的勞動關係和非標準的勞動關係。”用工方面存在著就業非常靈活、工作更自主、勞務更獨立、收穫更具有經營性等特點。調研顯示,問題也不少。“用工法律關係邊界模糊不清,不適應新形勢發展。”屠可風説,現有的保險政策也不適應新變化。“比如,我們向自由職業者提供的社保平臺僅限于本市的居民才可以參加,這就限制了很多互聯網+從業人員的權益保護”。

  屠可風透露,目前主管部門在政策上有一些思路,但還沒有形成定論。他指出,要尊重市場,避免在互聯網蓬勃發展階段,採用一刀切的泛勞動關係。勞動關係是把雙刃劍,所有保障套上去容易,再拿下來就難了。不同就業形態法律關係的邊界要明確,加強政策引導,現在標準勞動關係和非勞動關係的民事關係邊界還很模糊。另外,要擴大非標準勞動關係範圍,分類使用不同的法律標準。

  要明確基本的保險保障

  “為了調查互聯網+用工問題,前段時間,我們的一位工作人員‘臥底’應徵當兼職外賣員,發現小哥們真不容易。”市總工會勞動關係工作部副部長黃琦説,目前很多新型業態已經在有意識地規避傳統用人單位的管理元素、勞動關係特徵。那如何保障這一群體的權益?黃琦説,在法律還沒有出臺的情況下,從工會角度呼籲和提醒立法和社會保障部門在頂層設計上能否在社會保險制度、工傷安全保障制度上提供差別化的保障,在減輕互聯網企業壓力的同時,給予勞動者最起碼的保障。

  “悅管家”負責人分享了他們的用工形式,其為阿姨們購買商業保險的做法受到稱讚。屠可風也提出,政府主管部門要明確基本的保險保障,在人身傷害和長久保障方面進行探索,平衡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曹建明處長説:“目前前往仲裁機關進行互聯網+用工仲裁的,主要是兩大類,一是有事故傷害的,二是女職工的特殊保護。”他提出,在解決這類仲裁時,他們盡可能在勞動關係和非勞動關係之外,再界定出非標準勞動關係,在這方面給予工傷等保障。

  保障權益同時促進發展

  市一中院表示,通過此次研討會,傾聽到來自就業保障機構、高校、企業的不同聲音,為下一步審理“互聯網+”行動下的新型勞動爭議案件明確了思路。在審判中,要認識到互聯網+代表新發展方向,在保障好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同時,也要促進新業態的健康發展。提升法律適用能力,在充分尊重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的原則下,做好利益平衡,促進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為經濟的發展留有空間,做好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與促進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另外,要不斷優化裁判理念,完善糾紛解決機制,充分發揮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的作用,努力構建和諧勞動關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