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保護制度讓上海城市記憶永存

2017-04-26 12:12:19|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嚴格保護制度讓上海城市記憶永存 延續紅色基因

  江寧路673弄周邊的一大片空地上,一排兩層樓的石庫門老房子頗為顯眼。其中的10號,是1927年至1931年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閱文處)舊址的所在地。2010年在舊區改造動遷過程中,眼看推土機就要進駐,在市文物局、市委黨史研究室、靜安區等多方努力協調下,這處珍貴的舊址最終得以保留。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利用這一重要舊址,與之相鄰的關聯建築甚至也被一併保留,於是才有了這整排石庫門歷經風雨後的巋然安穩。目前,該舊址已完成緊急性搶險加固。未來,這裡將辟為紀念館向公眾開放。

  從拆到留,到留一排,再到設立紀念館,中共中央閱文處的“再生”,讓人們看到上海對革命舊址保護的充分重視。而這,僅僅是滬上歷史建築和文化風貌保護的案例之一。為保護歷史文脈,上海建立了一整套最嚴格的保護制度。比如,對外環以內所有的50年以上建築進行普查,永不拓寬一類風貌保護道路,嚴格控制和引導歷史文化風貌區的建設活動。

  與之相對應,上海創新性地建立了“點、線、面”相結合的保護體系。目前,上海共有2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58處優秀歷史建築,144條風貌保護道路(街巷),44片歷史文化風貌區。此外,朱家角、練塘、金澤等10個古鎮被公佈為國家歷史文化名鎮,青浦泗涇鎮下塘村、閔行浦江鎮革新村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這種全面而整體的保護讓上海的城市記憶以凝固的形式永久性地保存下去,讓人們在當今繁榮的都市中仍能找到上海的過去。

  發掘紅色資源,延續紅色基因

  愚園路1376弄深處,一幢有著乳白色拱形門洞和黑色卵石鑲嵌外墻的假三層磚木結構小樓正在進行修繕。

  這棟顏值平平的小樓,是中共中央早期機關刊物《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

  有人説,一座城市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豐富的建築發展史。每個時代的建築韻味,與人們的生活相連,積澱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在上海形形色色的建築類型中,革命遺址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共有456處。它們貌不驚人,也許就在你居住的弄堂裏,或者在你上班時經過的小路上。然而,正是這些看似普通的老房子,抒寫了現代史上中華民族可歌可泣的奮鬥篇章,見證著中國共産黨從創建到發展、壯大的偉大歷程。

  如何讓更多人走近它們?“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已在滬啟動,一大批紅色資源將得到有力的保護、利用、開發。其中,包括了修繕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張聞天故居等一批存在安全隱患的革命史跡;提升茂名路毛澤東故居、思南路周公館等一批具有較高文物價值的革命史跡的保護等級;騰遷一批目前有居民居住且價值較高的革命史跡,將中共中央閱文處舊址、彭湃烈士在滬革命活動點等辟為紀念館向公眾開放。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市文物局副局長褚曉波透露,上海正在編制一套上海市革命史跡保護與利用規劃,對革命遺址遺跡進行分類梳理、統一規劃,明確保護要求和保護範圍,並對合理利用方式提出可行性意見。

  整體保護,留存原汁原味的風貌

  事實上,對於各種類型的老建築,上海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保護辦法,並根據建築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完好程度進行分類保護,分為最嚴格保護、較嚴格保護和一般保護三類。眼下,上海還在試點“一房一冊”,將每棟老房子的故事、結構、修繕歷程,甚至工藝的細節,均作為歷史記載下來。“這項工作剛起步,過程也許會很難,但一定要做。”市文物局文物處處長李孔三説,留住老房子,城市記憶才會有清晰的細節、生動的實感。

  在文物本體的保護之外,上海還十分注重文物周邊環境、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比如,原汁原味地保護那些與建築相連的街道。所謂原汁原味,即這些道路的紅線永不拓寬,街道兩側的建築風格、尺度都要保持歷史原貌,哪怕是人行道上的樹木等道路空間的組成部分也受到保護。在上海,目前共有64條道路被列入了一類風貌保護道路的範疇,包括山陰路、銅仁路、余慶路、思南路、武康路等。

  去年11月,上海外灘附近出現了“蛋糕樓”,一棟8層的大樓被裝飾成一個巨大的粉色大草莓蛋糕,其色彩絢麗,顯得很突兀。被裝飾成蛋糕的建築位於圓明園路,雖然該樓為新建築,不屬於歷史保護建築,“蛋糕樓”外立面上的裝飾也是臨時的,但由於位處外灘歷史文化風貌區,該外墻裝飾很快便被勒令拆除。

  像外灘這樣的歷史文化風貌區,上海劃定了44片。除了對中心城區12片歷史文化風貌區的建設活動進行嚴格控制和引導外,近年來,上海對郊區歷史文化風貌區內的一些古鎮漸進地做了修復。名鎮朱家角鎮,再現了歷史上稻米和油品集散地的文化記憶。楓涇鎮、新場鎮保留修繕了古代鹽商聚居的老宅。越來越多古鎮的河道變得清澈而各具風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