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提升的下一個風口:“器官列印”不只是想像

2017-05-08 11:24:02|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器官列印”將不只是科幻想像

  東方網5月8日消息:大腦中的記憶、情感、知識等均可被存儲下來,只需一具3D列印的身軀,“上載”你的專屬意識,嶄新的你就將存於世上。它出現在科幻電影裏,也存在於各大實驗室裏,醫生會告訴你,這個場景或許並不遙遠。

  上週末在上海召開的第11屆上海國際骨科前沿技術與臨床轉化學術會議,以“醫學提升的下一個風口”為主題,聚焦科技進步為醫學帶來的機遇與挑戰。3D列印、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機器人手術等成為海內外專家交流時提及的“高頻詞”,這些前沿技術正在敲開嚴謹的醫學大門,技術的研發應用與規範發展,被列入同等重要的位置。

  3D列印、國産機器人進入手術室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戴尅戎教授最近在找一個“失聯”病人。這個病人2年前來九院做了神經鞘瘤摘除手術,醫生給他摘除了頸部巨大腫瘤,並植入3D列印的人工椎體。

  “他已經登上遠洋輪,現在應該在靠近美國的太平洋上工作。”戴尅戎在主旨報告中欣喜地分享這則病例,他説,3D列印不僅改變了患者的命運,也幫助醫生做了很多“原本不敢想像的手術”。

  設計好參數,在醫用3D印表機上列印出金屬假體,在手術中植入體內———在九院,這已成為現實。戴尅戎説,自2014年他們在全球首次成功將3D列印金屬半骨盤假體植入骨盆腫瘤患者體內,至今已累積100例直接將3D列印假體植入患者體內的骨科病例。

  “這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以骨盆腫瘤為例,以前是要截肢的,保肢技術也是近些年才發展起來,但保肢面臨拆東墻補西墻的煩惱———醫生得從患者身上取其他骨修補缺損。如今,缺什麼,3D列印就可以實現。”九院骨科郝永強介紹説。

  上海實驗室衝擊“器官列印”夢想

  在醫生們看來,包括骨科在內,醫學界正經歷著最大規模的創造性轉折,3D列印、機器人手術、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等技術成為醫療發展的一個個新風口。如何在科技創新里找到醫療發展的著力點,是一個重要問題。

  有醫生談到,今年1月,美國藥監局首次批准了一款心臟核磁共振人工智能分析軟體,演算法結果與資深醫生已不相上下。也有醫生提及,美國北卡羅琳娜大學醫學院讓IBM的“沃森”診斷病例,結果在超過99%的病例中,“沃森”給出了和人類腫瘤專家相同的結果。

  面對這些技術革新,在實驗室階段,醫生們的腳步走得不得不快些、更快些。

  在戴尅戎院士的帶領下,九院骨科正在探索3D列印的重磅應用———生物列印。從列印部分組織到列印器官,一旦該技術獲得突破,人類的壽命可以平均延長30-50年,其顛覆性可想而知。

  “未來我們可以站著接受手術,一邊工作一邊也能接受手術。”中國工程院三局局長李仁涵談到,全球技術革新成果在醫學的應用超乎想像。

  這其中涉及到多學科交叉。在九院匯聚了一批工程師,涉及材料學、力學、軟體設計等多學科,此外還有來自企業的人參與研發進程。這是戴尅戎經過多年努力促成的“産、學、研”融合鏈條,打造科研與轉化的“直通車”。

  技術可被超越,也要被控制

  為進一步促進和規範醫學3D列印的臨床轉化應用,會議期間,上海交通大學醫學3D列印創新研究中心將與江蘇、浙江、安徽等省份的近20家著名醫院簽約,達成多中心合作關係。

  “對於3D列印,大家都躍躍欲試,但也得意識到這項新技術如同導航系統,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帶錯路,會讓人進溝。”郝永強談到,2013年,九院3D列印技術臨床轉化中心成立,為國內首家。中心擁有國內醫院購置的第一台醫用金屬3D印表機,合作企業獲得了國內唯一個體化人工假體臨床使用許可證。基於這些,九院在3D列印個性化輔助模型、內植入物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

  規範技術,避免“技術的失控”,是醫生們已關注到的問題。北京積水潭醫院的劉波談到,當機器人可實現自主判斷、自主完成手術後,新階段下的機器人手術需要給予機器人更多權限,但這一切必須以安全為前提。

  技術可被超越,也要被控制。在醫生們看來,在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這個話題也將變得日益重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