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特級教師: 如何讓孩子在文化行走中成長

2017-05-22 12:02:22|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旅途中孩子只對手機遊戲感興趣,閔行中學校長何美龍與家長探討——

  如何讓孩子在文化行走中成長

  父母在海灘上曬太陽喝咖啡,孩子就在旁邊刷手機玩遊戲……家長帶孩子出去旅遊,孩子卻只對手機遊戲感興趣,收穫不多。怎樣讓孩子的文化之旅與學校倡導的研究性學習相結合?19日晚,“2017特級教師開課啦”第四講,閔行中學黨委書記、校長、地理特級教師何美龍與大眾探討如何讓孩子在文化行走中成長。

  在2015、2016年成功舉辦12場“特級教師開課啦”公益講座的基礎上,今年市教委、解放日報、上海圖書館再次聯手推出7場系列公益講座,由上海市特級教師特級校長聯誼會和上海教育新聞宣傳中心承辦。

  要專題式地深入行走

  去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門發佈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何美龍認為,青少年不管去過多少地方、遊覽過多少國家,切記要有主題地深入行走,這樣的收穫往往比跟著旅行社泛泛旅遊多得多。在他看來,行走是學生職業生涯的啟蒙教育,父母應是孩子最早的生涯啟蒙導師,可利用暑期或雙休日,哪怕2小時,和孩子做個親子活動,比如帶孩子在行走中認識不同的生活和職業,接觸不同的領域和人群,做視野拓展、審美培養的職業體驗。

  有文化的行走,不只是體驗路途美妙景色,而是注重多感官體驗,去尋找背後的故事。何美龍説,行走是引導學生讀“生活和社會”“自然與生活”的書。行走的意義,在於讓孩子獲得內在豐富情緒體驗,幫助青少年融合學科,認知社會。他建議製作一份行走地圖、計劃一個行走食譜、尋找一個文化故事、認識一個歷史人物、參加某個風俗活動。

  行走之後鼓勵孩子寫隨筆

  世界那麼大,怎樣去看看?暑假即將到來,各種夏令營早早開始招生,良莠不齊的出國遊學、野外拓展等活動,讓人難以選擇。旅遊時,除了微信曬照片,還能做什麼?春秋遊歸來,為什麼有的孩子還是不會寫作文?在何美龍看來,現在的孩子沒有物質短缺的體驗,又是互聯網的“原住民”,沒有時間和空間去獨立思考、豐富生活和社會體驗,他們亟需行走,在思想和身體各方面豐富體驗。

  實際生活中,補課越多的孩子,往往越沒有思考能力,刷題的結果就是讓孩子們不會系統思考。學習之外,如何讓孩子抬起頭,打開視野?行走可以幫助青少年看到“今後我能做什麼”“我可以做什麼”“現在的我應該怎樣去做”……行走引領孩子開拓視野,認識自我,思考未來。行走是用學習的方式來旅行,讓孩子接觸社會,走進歷史,體驗大自然,自覺思考。行走之後,可以鼓勵孩子寫隨筆。

  讓孩子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文化行走是未來的生活方式,讓藝術、體育成為孩子的生活方式,與基礎課、數學課一樣。在文化中行走或者文化研學,就是讓旅遊有文化,或以學習的方式去旅遊。”

  文化行走需要專業導師。導師可以是學校教師、地理歷史專業人士、博物館講解員、旅遊博主或達人、專業書籍或地方鄉志。除了導師,文化行走須有評價和管理,比如做好行前功課,利用旅行博主/達人、網站,尋找感興趣的細節,參加當地民俗節慶活動,遊覽當地集市和藝術街區、博物館,品嘗美食。文化行走讓孩子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將注意力從手機和不適當的遊戲中轉移。

  除了學校社會實踐、綜合性或專題式學習外,何美龍建議,家長還可選擇文化機構、親友團或同學團的私人定制、主題體驗式的家庭親子活動,如:短路線可選“上海弄堂”“外灘”“濕地公園”等,長路線可選“母親河”“海岸線”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