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李彥宏:人工智能呼喚思維“變頻”

2017-06-02 08:03:15|來源:人民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人工智能時代已來,對各行各業都提出了一個新課題:在互聯網思維、移動思維之後,人工智能時代的思維方式到底應該是什麼?我們該如何思考?

  今年初,一個“付貴回家”的故事在互聯網上被廣泛轉載:一個重慶孩子,六歲時走失,在福建長大。27年之後,通過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得以與親生父母相認。

  這是百度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成功尋人的第一個案例。

  不僅是尋人,過去一年,在百度的食堂、自動售賣機上實現了“刷臉支付”,門禁也已經使用“人臉閘機”;我們宣佈阿波羅計劃,希望通過開放技術平臺,讓中國的無人駕駛技術躍上新臺階……人工智能已在廣泛領域給我們帶來驚喜,正在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百度17年,一直努力“讓人們最平等便捷地獲取信息,找到所求”;今天,科技帶來了更多可能,但與此同時,世界還有太多複雜的事情,需要人們花時間學習和適應。隨著人工智能新時代的開啟,我們再次揚帆起航,這一次我們要“用科技讓複雜的世界更簡單”。

  人工智能時代已來,對各行各業都提出了一個新課題:在互聯網思維、移動思維之後,人工智能時代的思維方式到底應該是什麼?我們該如何思考?

  首先,我們需要承認:手機還會長期存在,但移動互聯網的機會真的不多了。雖然我們每天還會用手機,但緊盯著手機做一些常規動作,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比如,做一個APP就能短期內獲得幾千萬、過億的用戶已經不大可能,移動互聯網的風口已經沒有可能再出現“獨角獸”。

  第二, 從移動的角度思考轉變為從人工智能的角度思考。新時代帶來新機會,這要求思維方式隨之轉變。過去,做産品的人考慮的是,在手機觸摸屏上應該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現在更多想的是用什麼鏡頭、用什麼麥克來讓用戶表達需求,在特定的場景下這些設備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功能,才能讓用戶體驗最佳,才能讓用戶更自然、更簡單地呈現需求,並滿足用戶需求。

  第三,軟硬結合,重新定義“以人為本”。互聯網時代,不論是PC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大家更多關注的是軟體層面的東西。但是在人工智能時代,需要更多地去關注軟體和硬體的結合處能夠有哪些創新。比如現在流行的無人駕駛汽車、智慧音箱,都是軟硬結合的典型代表,“悶頭憋軟體”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

  第四,數據秒殺演算法,但演算法推動社會進步。我們提起工業革命,想到的是瓦特發明瞭蒸汽機,而不是英國的煤礦。今天大家説“數據就是新的能源”,我覺得一點都沒錯,但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還是演算法,還是技術。

  第五,用人工智能的思維做互聯網産品。比如説手機百度,現在大家可能還是在很小的手機鍵盤上用文字輸入進行搜索。但其實用語音搜索的準確率更高、速度更快。用語音搜索就是一種人工智能時代的思維方式。再比如,辦公室的植物,你拍張照片它就能告訴你這個植物叫什麼。所有現在在手機上做的事情,如果重新用人工智能的方式來做,就能實現更多可能。這種思維方式也可以延伸到家電、汽車等各行各業。

  人工智能時代已來。越早轉變思維方式,我們就越能站在産業和時代的最前列,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李彥宏

  (作者為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01日 14 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