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區自治"四會"法則 讓小弄堂脫胎換骨

2017-06-02 07:49:19|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黃浦區總結自治"四會"法則 讓小弄堂脫胎換骨

  

【區縣新聞】黃浦區自治"四會"法則 讓小弄堂脫胎換骨

  黃浦區地處上海中心城區,居民區類型中既有新式高檔小區,也有石庫門里弄、老城廂等歷史悠久老式居民區。不同的居民區面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一刀切”式的解決方式顯然無法真正滿足居民需求,因此,黃浦區總結出居民自治共治的“四會”法則,通過路管會、弄管會、片管會和業委會,打通社會基層治理的神經最末梢,讓居民區治理真正“活”起來。

  弄管會巧治頑症

  重慶南路26弄分屬黃浦區瑞金二路街道瑞興居委,從地理位置上就能看出,這條東臨南北高架,西接雁蕩路的小弄堂是附近一條要道。然而,真正讓26弄聲名遠播的,還要屬此前在這裡頗為活躍的弄堂菜場。

【區縣新聞】黃浦區自治"四會"法則 讓小弄堂脫胎換骨

【區縣新聞】黃浦區自治"四會"法則 讓小弄堂脫胎換骨

整治前的26弄菜場

  上世紀80年代,附近的馬當路、巨鹿路菜場相繼關閉,26弄逐漸成為臨時攤販的聚集地,從蔬菜瓜果到海陸生鮮無所不包。然而,周邊居民買菜方便的同時,26弄的居民卻怨聲載道,臟亂差、擾民噪音、安全隱患,多重矛盾時常一觸即發,街道集中整治多次卻總是反彈。

  在26弄居住了70多年的方耀軍記得,讓弄堂脫胎換骨的一天是2014年的11月5日。那一天,街道在弄堂裏貼出告示,要正式取締“弄堂菜場”裏的臨時性攤位,只留下4家信譽和品質好的,由居民投票選出。2008年起就擔任瑞興居民區“民情氣象站氣象員”的老方留意到,居民們對取締臨時菜場的態度立刻分成兩派——住在26弄的居民拍手稱快,常來買菜的非26弄居民則一籌莫展。

【區縣新聞】黃浦區自治"四會"法則 讓小弄堂脫胎換骨

【區縣新聞】黃浦區自治"四會"法則 讓小弄堂脫胎換骨

整治後的26弄菜場臨時攤位

  原來,居民區周邊沒有大賣場和菜場,60歲以上老年人又佔到居民總數39%,沒有了這處弄堂菜場,居民基本生活需求都無法滿足。於是,方耀軍和“氣象站”另外兩位“資深氣象員”吳海珠、朱美玲一起,組成了“重慶南路26弄弄管會”,一開始負責監督流動攤販和臨時攤販的經營管理,協調攤主和居民、攤主與攤主之間的矛盾摩擦。試行了一個多月後,26弄的居民都“驚呆了”,弄堂不僅恢復了十餘年未見的乾淨整潔,攤販之間爭搶地盤、相互叫嚷的“菜市場”場景就此消失。

  此時,如何讓居民們暫時的“驚訝”變為長效的“驚喜”,讓管理方式再上一個新臺階,又成為弄管會遇到的新問題。三位弄管會“元老”和瑞興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錢雅蓓一起想辦法,相繼制定了“一弄兩攤”制度、季度例會制度、星級評定制度,規定流動攤位只能每天早上6時至9時之間擺攤,到點立刻清理“現場”然後“撤退”,街道則在弄堂圍墻上安裝了貨架,拉下貨架就能賣菜,合上貨架就是一幅幅風景畫,讓攤主們真正告別了“擺地攤”生涯。同時,固定攤位、流動攤位的攤主們每三個月都會同街道、居委會、弄管會、居民坐在一起開會,2016年1月起,每季度都有200余位居民參與投票,選出當月星級攤位。

  “現在‘星星’最多的攤主已經有6顆星了,是名副其實的六星級攤位。”方耀軍告訴記者,從昔日“搶地盤”擺攤,到如今攤主們搶著要好好表現、爭取拿“星星”,不僅居民們買菜的需求得到解決,攤主和居民也成為老鄰居般親近的朋友。“更重要的是,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因為大家都發現,自己的要求有人傾聽,提出的問題都能得到積極回應。”

【區縣新聞】黃浦區自治"四會"法則 讓小弄堂脫胎換骨

整治後的重慶南路26弄

  社區出現多種自治組織

  相比建築佈局、里弄環境還算有章法的石庫門里弄,老城廂多年來因居住環境較差,居民們對社區治理都不甚關注。2016年,黃浦區啟動老城廂環境整治,臟亂差不見了,擾民的噪音也逐步減少,居民們的生活環境由此發生巨大變化。為了讓整治成效保持常態,老城廂居民區先後成立了四牌樓“路管會”、東街“片管會”等自治組織,居民們成為社區活躍的志願者,居民區也首次制定了居民公約、自治章程。

  在西姚居民區,“久安勸導隊”自治家園項目的志願者身穿統一綠馬甲,對四牌樓路和東街舊貨市場每天定點定時巡邏,一旦發現亂設攤和不合規經營的苗頭,就及時勸阻、上報和處理,維護社區良好的居住環境。西姚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邱定珠説,通過“勸導隊”志願者不斷地巡視,不僅以往在四牌樓路、東街擺攤的小攤販不再出現,跨門經營的現象也都消失了。

  今年“五一”前夕,黃浦區半淞園路街道耀江居民區的不少居民都收到了一本名為“住戶文明守則”的“小藍本”,裏面有八項住戶規定,涵蓋寵物飼養、房屋出租、車輛行駛與停放、小區通行、房屋裝修、垃圾處理、物業管理費、鄰裡關係等社區居民生活的各方面。

  最近半淞園路街道又為每個業委會聯誼會配上了法律顧問。通過購買服務,街道與三家律師事務所簽訂協議,指派專人擔任業委會聯誼會的律師顧問,對業委會選聘或解聘物業公司、調整物業費等重大事項提供免費法律諮詢服務。有了這些“專屬律師”,業委會做起事來更有底氣,積極性也更高了。有專家説,“住戶文明守則”的推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到生活工作中,有力地推動了社區自治、共治、德治和法治等進一步融合,促進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

【區縣新聞】黃浦區自治"四會"法則 讓小弄堂脫胎換骨

黃浦區老城廂

  獨一無二的“咏年樓”

  照顧失智失能老人已經成為一項社會重要議題,每一個失智失能老人案例的背後,是一個、兩個乃至幾個家庭的矛盾糾結,和家庭、社區、醫療機構、養老機構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在黃浦區的許多石庫門里弄,老齡化的居民結構使得“小老人”照顧“老老人”成為居民區互助體系的新風尚。在浙江南路的一條小弄堂中,有一家被稱為“咏年樓”的居民自治為老服務團隊。過去6年中,“咏年樓”的17位志願者先後為外灘街道16個居委的老人提供了3萬餘次上門服務,平均每人每年服務2000余小時,從喝水喂飯到配藥取藥,再到基本的防跌倒、防失能培訓無所不包。

【區縣新聞】黃浦區自治"四會"法則 讓小弄堂脫胎換骨

“咏年樓”負責人蔡惠德

  “咏年樓”志願者都是一群剛退休的“年輕老人”,平均年齡62歲,來自外灘街道的16個居委會,加上負責人、今年71歲的蔡惠德,這個17人的“陣容”從2011年堅持至今。

【區縣新聞】黃浦區自治"四會"法則 讓小弄堂脫胎換骨

“咏年樓”志願者們設計的老年人信息表和志願者“萬能包”

  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就醫。於是在2012年9月,蔡惠德找到長征醫院社區醫療團隊,為外灘街道的失智失能老人開闢就醫綠色通道,“咏年樓”的志願者負責代為掛號、預約門診、排號、開藥、取藥和送藥。看似平常的就醫步驟,對老人家屬來説卻是每月、每週甚至每天的“必修課”。而有了志願者的幫忙,老人家屬們有了可以喘口氣的時間,留出更多的時間陪伴老人,或是享受片刻屬於自己的生活。

  志願者們不辭辛勞,為失智失能老人家庭提供的“喘息式”養老服務,不僅使“咏年樓”的模式得到了老人、家屬的認可和感動,也喚起居民區、街道和社會對失智失能老人照料問題的關注。今年,咏年樓在全國志願者服務先進“四個一百”的評選中,獲得了全國100個最佳志願者服務組織的稱號。蔡惠德説,下一步,“咏年樓”的志願者們會接受來自助老機構的專業培訓,探索科技養老和智慧化的養老管理,讓老人們的生活再次“回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