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衛士”:呼籲上海石庫門申遺

2017-06-07 08:01:16|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市政協召開“城市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報告會83歲“古城衛士”阮儀三:

  “要不遺餘力地呼籲上海石庫門申遺”

  “雖然這些年我們對優秀歷史建築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強,但對於我們最為熟悉的石庫門民居的保護卻始終不足,石庫門申遺須要不遺餘力地呼籲再呼籲……”在昨日市政協舉辦的“城市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報告會上,83歲的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的呼籲,引得在場政協委員連連贊同。

  一些傳統建築缺有效保護

  城市要可持續發展,城市的文脈不可丟棄,而石庫門是代表上海城市文脈的重要載體之一。在享有“古城衛士”美譽的阮儀三看來,上海石庫門是創造了家庭闔家團聚的利益空間格局,是傳統文化留給後代物質遺産的最好體現。里弄街坊的排布,借鑒歐式聯排建築,是一種非常有節制、有層次的房屋結構,其肌理體現在外表形態,內化其中的卻是溫情的里弄生活文化。

  “多年來的老鄰居,長期形成的良好關係,就連稱呼也是‘張家姆媽、李家奶奶、前門爺叔’,也在此醞釀出了青梅竹馬、過門親家等充滿溫度的故事”。

  但阮儀三話鋒一轉,認為目前對一些傳統建築,還缺乏有效的保護措施。一些被列入文保單位的建築受到了文物法的保護,優秀歷史建築、名人故居等也得到了比較好的保護,可是,一些構成城市歷史風貌、鄉土民俗的建築物,特別是石庫門民居,在城市建設發展的需求下,被隨意拆毀,不能不説是一種遺憾。“如果北京沒了四合院,蘇州沒了亭臺樓閣,上海沒了石庫門,只剩下高樓大廈,那麼北京、蘇州和上海之間又有什麼差別?”

  “現在流行説留住鄉愁。鄉愁是什麼?其實就是關於幼年成長時的那棵樹、那條河、那棟樓、那座橋和其中的生活痕跡……如果這些都沒有了,又談何鄉愁?”

  阮儀三表示,上海提籃橋風貌保護區曾經收留了一批猶太人,被他們視作“猶太人的諾亞方舟”。曾經,這塊地方的石庫門建築是去是留也曾引發不同觀點。所幸,最終留下了這片難得的石庫門建築群。如今,這裡每年都會有很多猶太人和他們的後輩到這裡尋找他們的鄉愁,意義與價值早已超越了建築本身。

  申遺將有利於推動保護

  石庫門濃縮了市井生活的點滴,凝固了城市之美。石庫門房子衍生了上海的文化,留存了上海的記憶。“從這個意義上來説,説石庫門是上海之根都不為過。”阮儀三表示。

  因此,這些年阮儀三一直致力於石庫門申遺工作的呼籲與推動。他認為,上海還沒有一處世界文化遺産,石庫門里弄發源於開埠後的上海,曾經是絕大部分上海市民的生活空間和社會空間。在百年曆史中,它塑造了上海特有的城市個性和市民生活形態,並推動造就了上海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石庫門里弄作為一種獨特的城市民居建築具有唯一性,其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和豐厚的文化內涵,具有極其重大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遺産價值。里弄已不僅僅屬於上海,也是中國民居的一種特殊類型。

  “上海石庫門文化遺産是歷史的産物,具有不可再生、不可複製的特殊屬性,申遺工作有利於推動石庫門的保護與利用。”他如此表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