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蘇予1944年起為徐悲鴻先生入室弟子,和家中管家,與徐悲鴻先生同吃同住。這段時間是張蘇予最為懷念的時間,每每他比談起的便是1945年,他以徐悲鴻大師為主題創作的這幅肖像素描。張蘇予説,當時他向徐悲鴻提出:“徐先生,我給你畫一張。”先生很樂意,就坐下來給我寫生,他抱著一隻小貓,一動不動讓我畫,我畫了近半小時,完成後,他也很高興,説畫得還可以。
張蘇予《徐悲鴻像》1945年。上海市徐悲鴻藝術研究協會供圖。
張蘇予這幅素描像用純粹的線條表現骨骼棱角,表情神韻,這張肖像裏,線條被安排在及其簡要的圖式中,那種畫者的欣喜情緒和主體的人物特性,通過橫撇豎捺彎點圈,用令人難以置信的高難度平衡表演呈現,
它是那麼優美、敏感而富於生命的觀念力量,在這裡,你會忽略它作為線條本身的樣子,進入它塑性的神聖空間,不單單是解剖功能的分割與組裝,而是建築于解剖功能之上的融貫與圓滿。
畫者的情感和表達流露的如此純粹,完全展示了由二維到三維的活力與愉悅,證實了素描中保持感受力的純潔是多麼重要。
西洋美學家萬隆關於線的分析如下:“曲線含有一種變化的元素,表現勁健與柔軟的諧和,優美雅致的趣味,亦即係‘美與生’之線條也。一切生機的動植物,如不在其形式中,則在其動作中,皆為一曲線的形狀,在曲線中,含有愉悅的力量……”
張蘇予每每談起這幅作品總是激動的,“徐悲鴻先生畫素描是一絕,但自己作為模特入畫卻非常少有。近半個小時的繪畫過程,先生一直靜坐未動,並在作畫過程中,指點講述素描的技法。”即入畫又入心。與其説張蘇予的激動來源於徐悲鴻的親切與專業,不如説領悟了徐悲鴻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愛,這種人格魅力深深的影響著張蘇予自己。
張蘇予的畫室在閣樓上,簡單陡峭的樓梯是連接畫室和臥室的唯一途徑,樓梯真的非常的陡峭,目測大概120°角,並且是可移動樓梯,爬上爬下難免有些危險,有種擔心梯子會倒或者會斷的擔憂,現在想來還想求當時心中的陰影面積。同行的老師因為恐高幾次想要放棄,最終是想要欣賞先生作品的渴望,戰勝了恐懼,才得以安全到達畫室。畫室不足10平米,大量的作品被存放在旁邊的櫥窗裏,層層疊疊,只有這幅肖像畫被規整的挂在畫室最重要的位置,使得整個空間充滿著懷念和敬畏。
張蘇予説,恩師為戰爭筆耕不輟,各地遊走募款。恩師堅卓的人格,紮實的繪畫技巧,補虛扶弱的俠肝義膽,是他不同於他人獨具特異的生命情調,他是那個年代的希望和力量,更是中國畫界的旗幟和方向,我為曾為恩師的弟子感到驕傲。
“偉大的作品之所以偉大,因為是那——人格魅力閃耀光華……”
正如徐悲鴻所説:“故古今中外高貴之藝術家,或窮造化之奇,或探人生究竟,別有會心,便産傑作。”
相信張蘇予深諳此中真意。所以作品中也盡顯對生命的敬畏和感悟。他們都經歷過戰爭,只有經歷過戰爭的人才懂得生命的彌足珍貴,經歷過顛沛流離才懂得平穩生活的幸福,也才懂得人生的究竟。張蘇予説,他每日必步行數千米,幾十年來不曾間斷。他還説,“我珍惜的不只是我的身體,我更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和活著本身的意義。藝術是社會的一條戰線,而我,只是這條戰線的普通一兵,可為了這條戰線的長足發展,我就必須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藝術的生命。”
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都如徐悲鴻所説:“藝術家職責方無可躲避;有此觀察,藝術家方更有力量;發掘自然之美,而吾國傳統之自然主義,有繼長增高的希望。……藝術家應更求廣博之知識,以美備其專業,高尚其志趣與澄清其品格,惟不甚需咬文嚼字之低能而已。”
藝術當如生命,生命便是藝術。(作者:彭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