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愚園路如何守護上海“老家底” 江蘇路街道探索風貌保護、街區更新、産業發展並舉之路
日前,長寧區江蘇路街道愚園路歷史風貌區閱讀點揭牌,成為上海首家專門針對風貌區開設的市民閱讀點。40余平方米展廳內,市民不僅能閱讀愚園路相關文獻、獲取遊覽導引,還可以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接受應急便民服務。
展廳本屬江蘇路街道辦事處辦公空間,街道主動騰讓,在閱讀點內挂上巨幅的街道老洋房地圖,還蒐集了聯安坊、王伯群舊居(現長寧區少年宮)等代表建築模型或老照片,供居民和遊人駐足品味擁有百年曆史的愚園路歷史風貌區。
上海目前共有44片歷史文化風貌區,中心城區的12處風貌區多年來面臨著存量違建數量多、居住空間緊張、房屋超負荷使用、商業與居住功能難以平衡、房屋維修難度大等諸多問題。如何發動多方力量參與風貌保護,讓適宜的城市溫度滋養歷史文脈,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都將是全社會需共同探索的課題。
基層力量:每個人都是志願者
愚園路1032弄60號是上海寬緊帶廠所在地,這裡也是著名的岐山村。早在2000年前,這家老廠就把全部生産車間轉移到了市郊。
岐山村裏空置廠房如何使用?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租”。然而,當記者走入岐山村盡頭,寬緊帶廠低調的圓形招牌下方,“岐山村市民會所”幾個大字卻頗為醒目。廠長陶勇是愚園路歷史風貌區聯合黨支部書記,也是騰出廠房建造社區活動中心的主推者。
“我們廠1987年搬到岐山村,2000年辦公場所變動,大家在查閱産權資料時意外發現很多‘不得了’的史料。”在不到10平方米的辦公室裏,陶勇説正是那一次對廠房的“歷史普查”,讓他發現原來錢學森、施蟄存等文化名人都曾經在岐山村居住。加之街道當時啟動了風貌區的保護宣傳,老陶覺得有責任守護這片土地。
地處愚園路歷史風貌區腹地,江蘇路街道早在2000年前後就開始了歷史文化傳承和歷史建築保護工作,形成了“居民—社區—街道”的聯動機制:居民看到有老洋房在裝修,會第一時間告知居委會;居委會發現老建築裏搭起了腳手架,會立刻上報街道;街道發現業主擅自改變了房屋結構,會立即同區房管局等部門上門查看。
“除了12名街道專職志願者負責日常巡邏,轄區內越來越多的居民都成了志願者。”江蘇路街道辦事處主任田駿説,居民上下班或是在家門口看到有人搞裝修,不僅會告知居委會,還會主動提醒新鄰居們注意保護歷史建築,尤其不能擅動房屋結構。2014年“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市委一號課題出臺“1+6”文件後,居民參與自治共治的積極性得到進一步激發,使這個層層遞進的彙報機制運行得更加順暢。而像寬緊帶廠這樣地地道道的“弄堂企業”,也承擔起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廠裏做生意,每天車子進進出出,居民們都給予包容,現在輪到我們回報社區了。”除了將廠房出讓作為居民活動室,陶勇還當選今年4月成立的愚園路歷史風貌區聯合黨支部首任書記。
這個由街道牽頭,聯合區域內的長寧區少年宮、長寧區教育學院、上海寬緊帶廠、弘基集團和舜元集團等9家單位組建的上海首個歷史風貌區聯合黨支部,整合社會各方資源,為愚園路風貌區的街區更新、居民生活品質改善、産業形態升級等集思廣益。
雙向保護:為歷史建築建戶口
今年3月,江蘇路街道啟動了“百位長者口述歷史”項目,街道工作人員和第三方社會組織對愚園路歷史風貌區內80歲以上的原住民進行採訪,製作成紀錄片並集結成冊。目前已經有60余位老人受訪,街道還將舉辦老照片、老檔案展覽。
在江蘇路街道黨工委書記李世樑看來,對歷史風貌區的保護工作既是“被時代推著走”,也要想辦法“走到時代前頭”。怎麼説?上海目前1058處優秀歷史建築中,江蘇路街道轄區內就有58處,還有64處不可移動文物分佈在街道188幢老洋房、203幢聯排別墅等建築中。截至今年6月,居住在老洋房的居民總戶數有1866戶,意味著平均每幢樓都居住著近10戶人家。
面對如此高的優秀歷史建築密度和如此大的管理難度,李世樑深知,僅對建築進行“監督式”保護遠遠不夠,必須讓居民、市民尤其是年輕人對歷史街區産生認同感,願意閱讀這些老建築。於是,街道著手編寫了《那時那屋那人》《弄堂深深深幾許》《名人弄裏》等出版物,一批愚園路“原住民”相繼站了出來。
岐山村內,錢學森舊居門口,居民霍白為記者開門時,脖子上挂著講解員工作證。今年64歲的霍白生於岐山村,“我外公與錢學森的父親錢均夫是好友,所以我從小就聽過錢家的故事。”1929年,錢學森到上海交通大學求學,住到了位於岐山村的舅舅家,直到1935年赴美留學才離開。錢均夫則從1934年至1956年間,在岐山村整整居住了22年。
2013年7月,錢學森舊居對外開放,霍白作為推動者之一,不僅幫助街道聯繫國家檔案館和交大錢學森圖書館等機構獲取檔案文獻,也從老鄰居和自己的母親口中,再次了解了青年錢學森在上海求學的故事。這些珍貴的史料如今都融入了霍白的講解詞中,向每一位參觀者講述這位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在人生重要的志向養成階段與上海的不解之緣。
發動居民參與風貌區共治的同時,區裏和街道還為歷史保護建築制定專屬檔案、形成“一幢一策”機制。區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長陳列介紹,2007年長寧探索制定了轄區內優秀歷史建築的保護檔案,將優秀歷史建築全面納入房屋交易系統管理網絡,從區級層面掌握歷史建築的交易、抵押等動向。
區規土局副局長史永亮表示,長寧區是上海首批將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標準用於新式里弄和老公寓保護的中心城區,上世紀90年代末起,就將保護從單體建築延伸至成片街坊。“我們的目標是保護城市肌理,不是只做‘盆景’。”
街區更新:為經濟發展創空間
2013年底,長寧成為上海首個完成二級以下舊裏改造的中心城區。而歷史風貌區保護,也成為擺在長寧區政府面前的一大課題。
史永亮表示,上海世博會期間,愚園路作為長寧區歷史風貌保護的試點段,更新重點是讓隱藏于沿街店舖、車水馬龍中的老建築“顯山露水”。而2014年以來的第二輪更新,重點是提升愚園路氣質,通過政府、國資企業和社會企業第三方資源,將街區更新延伸至弄堂深處。
長寧區虹橋辦負責城市更新工作的王曉峰透露,愚園路街區更新工程推進兩年來,已完成了近30家店舖的業態調整。目前愚園路長寧段118家沿街店舖中,涉及文化創意、生活美學、藝術設計的約佔25%,與城市規劃學專家對特色街“共性佔75%、特性佔25%”的業態劃分相符。
負責愚園路長寧段更新招商的上海愚園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志偉告訴記者,30余家經過調整的店舖中,大部分收益達到預期。其中,諸如“好久不讀”書店、“GlassIsland”玻璃製作體驗館的營業額和社會影響力已遠超預期。下一步愚園路長寧段沿街還將引入藝術市集和生活市集,繼續體現“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生活理念。同時,周邊居民關心的大餅油條店、五金店等基礎生活設施,將走入弄堂內部,在保證衛生、控制油煙排放和噪音的前提下正常營業。同樣向愚園路縱深發展的還有設計師工坊、小型創意園區等不擾民、無隱患的業態。
“城市更新與産業發展可以並行,弄堂裏也能發展産業。”李世樑這番話的底氣,正是來自愚園路現階段的更新成果。
不過,雖然新産業發展前景可期,但市中心歷史風貌區的幾大“常見病”仍是政府應儘快解決的重點。霍白表示,白蟻、消防隱患、租賃關係複雜和房屋超負荷使用等問題,都在侵蝕岐山村等擁有近百年曆史的老建築(群)。陳列表示,今年長寧區政府將投入1980萬元用於岐山村維修與保護,在修舊如舊的基礎上改善房屋安全狀況和使用功能。
歷史保護建築被破壞現象能否杜絕?田駿坦言,對於個別業主堅持不開門或是找不到業主的歷史建築,很難第一時間掌握建築是否在裝修、房屋結構是否有改動等情況,光靠居民志願者和社區幹部們的巡查,難免存在遺漏。街道下一步將與電信運營商合作,將視頻監控系統與街道網格化中心聯網,“一旦在螢幕裏看到新的腳手架搭建起來,就第一時間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