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廣泛參與 滬國資國企將帶來養老新模式

2017-07-17 08:47:56|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人口老齡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養老産業光靠政府來做肯定不夠

  國資國企將帶來怎樣的養老新模式

  養老服務是未來最大的民生保障之一,當國資國企主動與養老産業相遇,將會迸發怎樣的火花?一場由上海國有資本運營研究院主辦的“國資智庫沙龍——國資國企如何參與養老産業”專題研討會日前舉行。從2010年至2025年,上海市人口老齡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申城戶籍60歲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口總量將增加277萬人,年均增加18.5萬人。“養老産業光靠政府來做肯定不夠,需要市場廣泛參與”,有識之士説。

  多元産品應對不同群體養老需求

  市老年學學會會長左學金表示,未來老年人收入多元化將推動需求多元化,不同收入人群的養老需求不同,政府要制定更精細化的政策,同時也應適當放寬規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養老産業。

  上海國有資本運營研究院副研究員熊競介紹,隨著當前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的持續推進,國資國企正在加速轉型和優化佈局,將不斷在民生保障、基礎設施、戰略性産業等方面加大投入。

  一方面,盤活存量資源並進行創新,利用土地區位優勢,打造稀缺性高端養老産品。例如,陸家嘴集團近期打造運營的“金色陽光頤養院”是目前上海市首家內環內養老服務中心,該中心還與臨近的仁濟東院等建立了醫養結合的綠色通道。普陀城投近期也將長風生態商務區8號(西)地塊的商業配套項目轉為養老項目,以桃浦科技智慧城建設為契機,由城投公司下屬安居公司承建金光三期養老院及配套商業項目,滬嘉北養老院已進入規劃設計階段。

  另一方面,利用土地資源優勢,打造大體量綜合養老社區。上海實業在崇明東灘建設了上實瑞慈花園項目,佔地面積2500畝,總建築面積100萬平方米,可滿足10000多名長者的健康居住需求。光明食品集團旗下農工商房地産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長江總公司(崇明),在崇明島開發了佔地達2000畝的養老養生莊園項目。

  引導帶動社會資本參與養老産業

  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導帶動社會資本介入養老産業,也是上海國資國企的有益探索。

  與社會資本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是創新模式之一。上海申養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就是由上海地産集團、上海萬科、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發起成立,專注于養老運營服務。“這是國資國企改革、企業轉型發展、校企融合的嘗試和探索。”公司總經理嚴棟介紹,其中,國企可以提供存量資産、政府資源,企業引入品牌效應和市場化機制,高等院校則帶來醫療資源和技術支持。目前,申養已在全市佈局30余個項目,涵蓋四大類養老産品:長者公寓是自理型長者的高品質養老公寓;照護機構是介護、失能、失智等長者的創新型養老機構;社區嵌入中心提供中短期托養和日間照料等社區養老服務;康復護理院則為失能失智、術後康復長者提供醫療服務。

  與醫院合作建立養老社區是另一種新的嘗試。上海實業養老投資公司總經理童曉春介紹,上實集團開發的上實瑞慈花園項目中建立的瑞金醫院東灘醫療中心,委託上海瑞金醫院負責運營管理,設有門診服務、專家問診和專屬醫療床位,為入駐的長者提供各項醫療服務,並可用醫保支付。

  此外,模式創新還包括組建專門的養老公司,搭建整合平臺,探索醫養結合。比如,光明食品集團出資建立上海東海老年護理醫院,由一座別墅式度假村改建而成,集“老年護理、老年醫療、老年康復以及臨終關懷”為一體。醫院擁有1900張床位,是目前上海最大的老年護理醫院。

  可以金融方式介入養老産業發展

  積極佈局養老産業,異地國資國企以及央企的舉措也給上海提供了不少可借鑒的模板。

  比如,通過債券和基金等金融方式介入養老産業發展。央企中國誠通集團在改組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基礎上,設立了3500億元規模的國企結構調整基金。該基金將用於促進國企産業領域的轉型升級,包括通過並購重組實現傳統産業與養老、健康産業優質資産對接。今年2月,河南省首支養老産業專項企業債券——由許昌市投資總公司申請發行的養老産業專項債券獲得核準批復,這是該省第一支養老産業專項企業債券,同時也是年內全國首支獲批的企業債券。此外,還可以通過金融國企與政府産業引導資金合作成立基金,投入養老産業。由鄭州市産業引導基金與光大實業集團合作設立的光大鄭州國投基金,已鎖定“養老産業”“大健康”“消費升級”等主投方向。

  熊競認為,以養老産業為企業轉型目標,將促進國有企業主業集中化、清晰化。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國資國企也面臨“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新要求,“去産能”“瘦體強身”“尋找新主業”成為國企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十三五”期間,不少國企已將養老産業作為企業培育的主導産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