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申城公共場所AED超千台,布點數量仍偏少
按上海人口計算原則上需要四五萬台,希望未來能在便利店、超市、公交車站等場所找到,爭取“黃金4分鐘”
市紅十字會培訓班上,學員學習使用AED急救。
世紀大道站服務中心旁配備的AED設備。 均 黃楊子 攝
年輕男子在上海軌交9號線車廂內突然暈倒,當列車停靠在世紀大道站後,接受過專業急救培訓的女乘客蔣女士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在站臺上施救,讓患者轉危為安……6月12日早晨發生在上海地鐵的這一幕,讓“救命神器”AED逐漸走入大眾視線。上海哪些公共場所可以找到這些神器?申城的AED布點設置還有多大缺口?
最好4分鐘內取用到AED
據悉,AED目前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已深入超市、銀行、地鐵站、機場等人流密集區域,隨時準備救人于分秒之間。上世紀90年代,美國相關法案推行“公眾可獲取的除顫儀”計劃:公共場所10分鐘內即可獲得AED,並對普通民眾進行訓練。
上海目前情況如何?2010年上海在世博園區配備了AED等急救設施,2012年市教委為滬上大學配備首批常設AED,此後又走進高中校園。此外,市衛計委在部分區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進行了設置。市紅十字會賑濟救護部副部長周小杭説,2015年9月,市紅十字會與市應急辦聯合啟動公共場所設置AED公益項目,現已配備650余臺。截至目前,全市公共場所共配備AED超千台,部分企業也自行購買。
“AED正在上海快速增加,但從目前全市範圍來看,布點設置數量依舊偏少。”周小杭坦言,上海人口多達2400萬,原則上需四五萬台AED才能滿足需求。在美國,每10萬人擁有AED199台;在日本,每10萬人則配備AED234.8台。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報告顯示,我國年均心臟猝死人數超過54萬。在正常室溫下,心臟驟停4分鐘後患者腦細胞會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害,因此醫學上素有“黃金4分鐘”急救原則。周小杭説:“我們希望未來在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可于4分鐘內取用到AED。”
AED或將與自動販賣機“合體”
目前,市民在哪些地方可以見到AED?據市紅十字會數據,全市16個區均有AED設備,主要包括:部分地鐵站、機場、大型購物中心(如東方商廈等)、旅遊景點(如豫園、大世界、田子坊、共青森林公園等)、地標性建築(如東方明珠、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等)。此外,社區養老院(如浦東新區周家渡街道昌裏養老院)、紅十字服務站(如青浦區曲水園紅十字服務站)等也在陸續布設中。今年下半年,市紅十字會與市急救中心將共同基於微信平臺推出“AED地圖”,便於市民查詢,並歡迎已購AED的公司參與標注在地圖上。
預計明年初,各級紅十字會將在650余臺的基礎上將AED設置數達到1000台。目前市紅十字會正與自動販賣機企業商討合作方案,把AED置於自動販賣機底部,未來或將考慮借鑒日本模式,動員更多企業參與到AED配備中,嘗試在便利店、超市、公交車站等場所的布設。
AED的推廣絕非某一部門的事情。去年,浦東新區將“在部分公共場所設置自動體外除顫器”列入政府實事項目,目前區內AED數量已超400台,為全市各區之首。據了解,該項目計劃至2018年,在浦東部分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共安裝AED800台。今年5月,正是浦東國際機場入境大廳內的一台AED,及時挽救了一名突發疾病的加拿大籍旅客的生命。
“AED布點設置只是第一步,後續涉及電池與電極片每3至4年的更換、定期故障排查等,無論是經費、管理或人員投入上,都需進行積極探索。”目前上海AED布設中,三分之一經費來自社會愛心企業捐贈,但項目若要可持續發展,仍需要長期穩定的投入與管理,“我們呼籲更多政府部門參與,從財政支持、精神文明建設等更多方面帶動全社會關注AED,讓救命神器真正落到實處。”
“救命神器”被誤以為消防設備,需要普及推廣讓普通人敢用會用
“就要讓你活著等到救護車來”
在晚高峰期的地鐵世紀大道站,記者沿6號線至9號線換乘路線行走,分別在6號線(往東方體育中心)站臺、9號線站臺與途經的一處服務中心看到AED設備,這個約30釐米高、20釐米寬的便攜箱被置於玻璃箱內,玻璃上有明顯的紅十字、心臟標識與AED字樣。
“平時注意過這個急救設施嗎?”“等車時看過,但覺得應該和消防設備一樣。”面對提問,乘客王小姐反問記者,“這個應該不是普通人可以使用的吧?”市紅十字會事務中心副主任兼培訓部部長姚月琴笑著搖頭:“AED使用很簡單,只要經過正規培訓,人人都能成為救護者。”
在培訓人員的指導下,記者嘗試了AED模擬使用:首先,取出並按下電源按鍵後,按照語音提示撕開密封的貼片包裝;第二,其中的黃色與紅色兩片貼片即作用於患者的電極片,根據圖示分別貼于左胸部上方與右胸部下方,並將電極線插入AED相應插口處;第三,機器語音會立即提示“正在分析心律”,並根據實際情況告知應電擊還是繼續人工救護,使用過程不超過1分鐘;需要注意的是,除AED語音提示“離開患者”外,其餘時間施救者都應持續進行心肺復蘇(CPR)搶救,保證胸外按壓頻率在每分鐘100至120次。
不難發現,CPR與AED對於心臟驟停患者而言有著同樣的重要性,“可以説,CPR是必須的,AED則主要用於患者出現室顫、房顫症狀後進行早期除顫,AED並非對所有心臟驟停患者都有效。”周小杭解釋,“但普通民眾作為救護員時無需擔心,AED為全自動智慧機器,若患者沒有相關症狀,電極片不會放電。也就是説,有些老百姓擔心‘搶救不成反把人電死’的情況絕不會發生。”
推行AED項目已近兩年,在周小杭看來,在普及如何使用AED之前,向社會傳遞學習自救技能的重要性與渠道更為重要。“一是讓大家認識AED這台機器,知道它長什麼樣、在哪,即便不會操作,必要時可以向專業人員呼救;二是在進行專業急救培訓後,普通市民也能勇敢地向他人伸出援手。”
去年11月1日,《上海市急救醫療服務條例》施行。這一被稱為“好人法”的法規指出,“鼓勵有條件的場所和單位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儀”,率先提出社會急救免責,“緊急現場救護行為受法律保護,對患者造成損害的,不承擔法律責任。”
“我不是醫生,我沒有上過醫學院,你跟我講人體器官我不太懂,而我就是要讓你活著等到救護車接你走,讓你不會受到二次傷害,我就有可能救你的命。”這是一名參與急救培訓的市民曾寫下的感悟。周小杭説:“我們希望在每個緊急關頭,這座城市都有人願意站出來施以援手。”
急救技能如何變成本能理念培養應從娃娃抓起
近日,位於北京西路的上海市紅十字會正在進行現場初級急救培訓。地上擺放著模擬人,旁邊是一台AED設備。十余名學員圍成一圈,聚精會神盯著跪地操作的王小姐。
“今天上午在隔壁教室裏先進行理論知識學習,下午實訓完當場考試。”五分鐘後,王小姐站起來長舒一口氣。她説,自己是某夏令營培訓師,主要組織青少年戶外拓展活動,“為了更好保障孩子的安全,我們團隊決定一起來學習專業的急救知識,以備不時之需。”
市紅十字會事務中心副主任兼培訓部部長姚月琴感慨:“以前社會培訓一週只排兩次班,現在每週需要排四五次,已預約到9月了。”目前年均普及性培訓40萬至50萬人次,救護員培訓超過3萬人。
醫學人士介紹,猝死患者中,四分之三發生於院外。AED可使心肺復蘇成功率提高2至3倍,若在5分鐘內使用AED對心臟驟停患者實施電擊除顫,可使院前急救生存率提高49%。據急救中心調查顯示,我國目前擁有急救證書的人群尚不足5%。其實急救培訓並不難,只需花一天時間即可完全掌握,通過相應考核就可獲得急救證書。
普通市民可在哪培訓?主要有四個培訓途徑,除市紅十字會外,本市醫療急救中心、各大醫療機構與社會公益組織等都在開展急救技能培訓。據介紹,市紅十字會面向社會人士與企事業單位開放3種課程,主要分為普及性培訓(8課時)、救護員培訓(16課時)與救護師資培訓(48課時),普通民眾可根據自身情況在前兩種中擇一,並鼓勵有醫學、教育背景且熱愛救護培訓工作的學員進一步培訓成為救護師資,個人或單位皆可通過紅會官網報名。通過任一級別的培訓考核後,市民都將獲得相應級別的急救證書。
急救技能的學習並非一勞永逸。研究顯示,相關技能在6周至3個月內就會逐步下降,對於鮮有機會進行應用的普通民眾而言,及時參與復訓是正確進行現場急救的保證。因此,市紅會對救護員每兩年將進行一次復訓。
“其實,急救知識培訓起步年齡應是小學階段的兒童。”周小杭談及加拿大籍旅客同伴為其進行急救時的場景,“現場工作人員事後回憶説,他大聲呼救時喊的不是help(救命),而是AED。這是一種本能,培訓的最終目的正是希望我們的民眾也能有這種本能。”
今年暑假,市紅十字會與團市委首次合作愛心暑托班,在靜安、徐匯、虹口、黃浦區內共70個班級試點開設紅十字生命健康安全課程。短短45分鐘內,讓小朋友們認識AED,明白除胸外按壓,還有這種急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