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改革進行到底》:改革奠定長青基業

2017-07-19 09:13:36|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滬上經濟學人和基層幹部點讚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 經濟體制改革奠定長青基業

  面臨全新的風險和挑戰,中國經濟如何走向未來成了亟需破解的重大課題。昨晚,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在央視播出第二集《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聚焦經濟體制改革,以“新常態”這一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貫穿全集。

  晚上八點,眾多滬上經濟學人和基層幹部或守候在電視機前,或利用網絡直播學習收看節目。記者採訪中得到的共同反響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人民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回答對中國經濟“怎麼看”“怎麼幹”“幹什麼”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始終扣住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這一核心,大力轉變發展方式,奮力突破結構之困。

  這場徐徐展開的中國經濟結構之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長青基業。

  標本兼治的藥方:供給側改革通向未來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部署第二年經濟工作時就用了“新常態”這樣一個提法。“新常態”包括幾個主要特點: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大邏輯確定了,黨中央經濟工作的思路也隨之作出重大調整。中國經濟該幹什麼?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這是一帖標本兼治的藥方———滬上經濟學家紛紛表示,中國必須全面轉到創新驅動的道路上,向效率要增長,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高瞻遠矚的英明決策,是引導中國走向美好未來的必由之路。

  “認識到中國經濟進入增速放緩的新常態,我們能夠攻堅克難,迎來應對新常態的新變化。”復旦發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立堅説,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確保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強對市場預期的引導,深化企業部門和金融部門的創新驅動,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以提升中國經濟核心競爭力,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我們應該用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去攻堅克難,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推動政府職能轉變,保持宏觀經濟的基本穩定,營造一個有利於調整結構的好環境”。

  正是在全國各地、社會各界思想高度統一的基礎上,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又交出了一張穩中向好的“半年考”答卷,呈現增長平穩、就業向好、物價穩定、收入增加、結構優化的良好格局,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增強。

  結構之變的關鍵: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更是結構之變的關鍵。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則是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

  專題片第二集把我們再一次帶回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明確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我黨對政府與市場關係認識的一個新突破。

  更大力度轉變政府職能,更大程度激發市場活力,這正是上海自貿試驗區始終堅持的改革方向。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黨委書記、局長吳偉平説,作為率先進行市場監管體制改革的産物,該局在自貿區的試驗田裏悉心播種,近年來推出了90多項改革創新舉措,“我們將不忘初心,繼續在改革道路上砥礪前行,將重點圍繞‘放’,進一步探索名稱登記、經營範圍、多證合一、一照多址、進口非特化粧品備案、工業産品生産許可證‘一企一證’等改革措施;圍繞‘管’,充分運用大數據,著力推動信息互聯共享,探索形成食品安全‘六個雙’監管閉環,創新加強網絡市場監管,促進社會共管共治;圍繞‘服’,發揮創建品質強區的引領作用,探索建立‘一帶一路’地區組織和機構互認技術聯盟,深化國家公共檢驗檢測服務平臺示範區建設,打造品質高地,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發展,更好地服務自貿區建設、科創中心建設等國家戰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