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跑聖地”:中山公園通宵開放

2017-07-27 13:11:41|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成為24小時公園已超過一年:需不需要、安不安全、值不值得始終是市民關注的主要問題 中山公園通宵開放,除了“夜跑”還有誰光顧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中山公園內外,不同的廣場舞隊伍在夜間起舞。 記者 海沙爾 攝 

  中山公園並非上海第一座通宵開放的公園,但一定是最受矚目的24小時公園。自2016年6月30日正式實行全天候開放以來,截至今年7月23日,中山公園每天18時至次日6時,已接待總計204.31萬人次的遊客。每天18時至21時的入園高峰期,日均客流達到4400余人次,每天21時至次日淩晨6時的日均客流則接近900人次。

  相比數據,周邊居民對“24小時夜公園”更直觀的感受是生活方式的改變。臨近午夜,夜跑者仍絡繹不絕,讓中山公園在過去一年中迅速成為滬上最具人氣的“夜跑勝地”。同時,夜間不間斷巡邏的安保人員、隨處可見的監控設施和18座SOS緊急救助系統的人力、物力投入,也讓另一部分市民心存疑慮:百年名園通宵開放,“性價比”到底如何?

  “夜跑勝地”引各年齡段跑友

  記者連續三晚在園內觀察發現,無論是工作日還是週末,19時至21時30分都是跑步人群最密集時段,各年齡段皆有。21時30分後,夜跑人群明顯趨於年輕。

  這個7月,對上海人來説非同一般。7月21日,上海剛剛經歷自1873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炎熱的一天。去年盛夏還有涼爽晚風的中山公園,今年也因連續超過40℃的高溫天變得悶熱無比。

  不過,記者7月23日20時在園內看到,氣溫仍超過35℃的公園裏,圍著主幹道和大草坪夜跑的人群摩肩接踵,盛況猶如電影散場。不少“跑友”結伴或舉家前來,速度雖各不相同,但滿頭大汗是每位跑步者的統一模樣。

  負責公園夜間安保工作的保安隊隊長臧勇告訴記者,夜跑人數不斷增加、夜跑高峰期逐漸延長,是通宵開放一年來每晚巡邏的保安隊員們最明顯的感受。“剛開始,22時30分以後跑步的人就少了,現在到了23時還有不少人。”根據中山公園管理方上海長寧公園綠化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提供的數據,雖然今年高溫日來勢兇猛,但7月1日至23日,每天18時至21時的日均客流有5420人次,21時至次日6時是相對低谷期,日均客流也有1433人次。高溫沒有阻擋人們前往夜公園的腳步。中山公園管理方表示,遊人中約70%是散步、慢跑、借道穿園的人群,休憩、遊覽人群佔20%,跳舞娛樂的人群約9%,流浪漢、垂釣等人群佔1%。

  7月22日至24日,記者連續三晚在園內觀察後發現,無論是工作日還是週末,19時至21時30分都是跑步人群最密集的時段,各年齡段皆有。21時30分之後,夜跑人群明顯趨於年輕,且越臨近深夜,跑步的人群越年輕。臧勇表示,從過去一年來的夜間巡邏情況看也是如此,跑友們的“出勤率”並未明顯受到天氣和季節影響。“工作日晚上跑步的人一點不比雙休日少,21時、22時左右白領最多,很多人都風雨無阻。”

  長寧公園綠化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艷説,中山公園內位於北橫通道工作井北側的大草坪、公園西側的塑膠跑道和貫穿公園南北兩端的主幹道是跑友最集中的三大區域,這裡具備道路平整寬闊、燈光充足、監控和SOS救助設備易發現等優勢,因此也是公園管理方推薦的夜跑路線。

  夜宿、噪音、光污染基本可控

  自去年6月中山公園公佈24小時開放起,市民最擔心的就是夜間治安問題,其次是光污染和噪音擾民。記者跟隨巡查當天,噪音、光污染基本不存在,也暫未發現借宿者。

  中山公園通宵開放後,臧勇每週有5個晚上要泡在公園執勤。巡邏每晚3次以上、每次至少90分鐘,不放過任何犄角旮旯,他也是最熟悉中山公園“夜面孔”的人。談到過去一年來公園最大的變化,老臧説,遊客文明習慣和公園夜間治安環境的提升,最令他欣慰。

  “剛剛通宵開放的幾個月,常有人抱著枕頭、席子來公園,經過幾個月嚴管後明顯減少了……你看現在這個時間,獨自來跑步的年輕女性也很多。”

  7月24日22時30分,臧勇和另外兩名保安隊員開始當晚第二次巡邏。當時園內氣溫仍有34.6℃,4歲的警犬星星跟在他們身後伸長著舌頭,時不時喘上幾口粗氣。路過兒童樂園,一對跑步的父子看到他們的巡邏組合,父親高興地對兒子説:“你看有這麼多人巡邏保證我們安全。”

  事實上,自去年6月中山公園對外公佈24小時開放起,大部分市民最擔心的就是夜間治安問題,其次是光污染和噪音擾民。記者跟隨保安隊繞園巡查一週發現,噪音、光污染已基本不存在,此輪巡邏也暫未發現借宿者,剛通宵開放時一度成為夜間留宿重災區的景觀涼亭“竹林”,如今已不見平躺酣睡的夜宿者。

  張艷告訴記者,保安和警犬不間斷巡查,對不法分子起到明顯威懾作用。此外,長寧區綠化局去年6月牽頭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將公安、城管、街道和綠化等部門整合至同一平臺參與公園全天候管理,一年來先後召開3次聯席會議和2次治安事件整治協調會議,形成公園、社區、公安的三方聯動機制。

  如針對市民關心的流浪漢等治安問題,華陽派出所採取身份驗證、信息比對、採集DNA 等措施進行嚴打嚴管。截至今年6月底,園方共勸阻夜間不文明遊園行為3414次。公園管理方表示,大部分不文明行為集中出現在通宵開放前半年,今年以來,公園夜間運行已進入平穩期。

  華東師範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達良俊接受採訪時指出,流浪漢等的出現,與中山公園通宵開放沒有直接關聯,而是大型城市存在的治安問題,非公園綠地獨有。“唯有提升城市綜合管理能力,才能從根本上杜絕類似治安問題出現。”

  中山公園適應性符合延長開放

  對本市170余座公園調查顯示,非專業類公園是否延長開放時間,需經過適應性評估。中山公園在軟硬體的適應性評估中得分較高,符合延長開放的要求。

  今年4月,上海新公佈44座延長開放的公園名單,使滬上延長開放時段的公園增至133座,其中43座為全天候開放。記者發現,大部分公園開放時段集中在每天5時至21時,全天候開放的公園中,像中山公園這樣的百年名園則屈指可數。

  記者採訪時發現,大部分居民對公園延長開放持贊同態度。家住愚園路、安西路的居民陸阿姨直言,中山公園地區住宅小區多但公共綠地少,尤其對居住在老洋房、石庫門的居民來説,需要夜間休息和社交的公共空間,此前每天21時的閉園時間的確太早。但她同時發出幾點疑問:每天24時過後的深夜時段,到底有沒有人使用公園、哪些人在公園裏、為少數人需求通宵開放偌大公園值得嗎?

  中山公園管理方表示,從資金和人力成本來看,分時段開放與全天候開放的投入差別並不明顯,針對夜間開放新增的設備同樣有助於公園白天管理。在功能方面,除了鍛鍊健身,借道穿行也是公園通宵開放後的一大亮點。記者在7月24日淩晨1時做了一番試驗,從中山公園位於長寧路的1號門入園,沿主幹道徑直步行至公園北側2號門,用時不到5分鐘;1時05分從2號門出發,沿公園外圈的萬航渡路、華陽路和長寧路繞回公園1號門時,已近1時15分。

  從公園穿行和從園外繞行的優缺點非常明顯:公園空氣清新、道路平整,沒有車輛干擾,穿行時間只有繞行的一半都不到,但園內光線較暗,結構複雜,草叢等角落易藏身不法分子;從園外繞行用時加倍,且部分上街沿不夠平整,但夜間馬路上的光線遠比公園充足,且路況清晰。

  截至2016年底,上海人均擁有公園綠地面積為7.82平方米,這一數字到2040年將力爭達到15平方米,對標紐約、倫敦等全球城市。紐約最為知名的中央公園開園時間為每天早上6時至次日淩晨1時,當地部分老百姓贊同深夜5小時的閉園時段,認為“公園也需要休息”。

  “這個提法有一定合理性,但‘休息’的定義很難界定。”達良俊表示,對於動物園、植物園等專業類公園,延長開放時間會打亂動植物生活節律。對於中山公園這樣的非專業類公園,完全可以通過社會化管理與政府管理相結合的模式,探索全天候開放。“公園如何控制開放時間來平衡周邊居民和公園使用者的需求,要從分類、分序、分季、分時、分區的‘五分’開放原則入手。”

  2015年,達良俊曾帶領研究團隊對延長上海當時170余座公園的開放時間進行詳細研究。結果表明,對於動物園、植物園、森林公園等專業類公園,不建議延長開放時間;其他類別的公園則需經過適應性評估,方可決定是否延長開放。未通過適應性評估但仍需延長開放時段的公園,可採取分季節或分時段開放。面積較大或存在一定危險區域的公園,可採取分區域開放。

  他透露,中山公園在軟硬體的適應性評估中得分較高,符合延長開放的要求。

  開放勢必會遭遇“麻煩”,是想方設法解決,還是一關了之,無疑考驗著政府的智慧。中山公園全天候開放進入第二年,長寧區綠化事務管理中心主任韓偉華表示,公園硬體設施短期內不會進行大規模調整,但下一步在管理機制上計劃探索“雙園長制”,邀請“市民園長”與公園行政體制上的園長一同參與管理,在人防、物防、技防、犬防相結合的立體防控體系基礎上,結合公園、社區、志願者“三位一體”和公安城管雙聯動的“3+2”管理模式,形成行業法治、社會共治、市民自治“三治融合”的創新管理模式。“希望公園能更好地與城市、與市民相融,讓更多人感受上海城市空間的魅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