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天文專業緣何由冷轉熱

2017-08-02 09:12:29|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近幾年,設立天文學專業、恢復天文學系的國內高校越來越多 天文專業緣何由冷轉熱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曾屬於“冷板凳”的天文專業,今年吸引了眾多有志於天文領域的考生報考。圖為天文愛好者拍攝的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宏村鎮的夏季銀河。湯珺琳攝

  又是一年大學招錄季。每年這個時候,新生在收到錄取通知書後,最關心的就是自己即將就讀的專業。哪些專業最受追捧、未來最有發展潛力?專業和就業之間的匹配度如何?認識自己的專業,識別自己的興趣,這是每位新生在大學裏必過的一關。

  隨著一批批90後步入大學,高校專業“冷熱”之間的切換也在不斷上演。除了數學這樣的基礎專業早些年就開始走熱外,諸如文史哲以及天文、地理等曾經一度被貼上“冷門”標簽的基礎專業,招生也呈現回暖跡象;而另一方面,對於金融、外語、計算機、外貿等一批所謂的“熱門”專業,考生在報考時也愈發理性,部分專業的熱門程度有所消退。

  大學校園內外,學生選擇專業的口味正發生著一些新的變化。

  多年來,天文學專業在高校中一直屬於“冷板凳”。但近幾年,設立天文學專業、恢復天文學系的高校越來越多———2012年,廈門大學恢復設立天文學系;2013年,上海交通大學將物理系更名為物理與天文係,並於今年改為物理與天文學院;2015年,中山大學成立物理與天文學院;而清華大學早在2001年就依託物理系成立了天體物理中心。

  是什麼讓天文專業由冷轉熱?記者日前採訪獲悉,隨著我國加大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大量天文學和空間科學項目獲批,對天文學人才的需求正變得旺盛。同時,國內高校正在推進“雙一流”建設,作為一門不可或缺的基礎科學,天文學在高校興起將成為一種趨勢。

  基礎研究投入加大,“長線學科”開始走紅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係博士畢業生這兩年變得特別搶手:總共13名博士,有3位破天荒地直接去了國內天文機構,7位繼續讀博士後,還有3位去了高科技公司。

  而在過去很多年,敢於報考天文學專業的學生,一般都被視為比較“理想化”,因為這個專業畢業後工作並不好找。

  在國內高校,天文學屬於比較稀少的專業,較有口碑的僅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四家。“學天文的學生,本科畢業就業的極少,一般都需要讀到博士畢業。”中科大天文係前執行主任袁業飛教授説,因為該專業的主要就業方向是去高校、天文臺等機構從事教學研究工作。過去由於崗位有限,不少博士生畢業後還必須去國外科研機構接受更多訓練,才能謀到職位。

  不過,這兩年情況已有些改變。當一些大學著手為天文學科“招兵買馬”時,天文學專業畢業生也開始走俏,現在有些優秀博士生無需去國外深造,即可謀到教職。與此同時,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的不少研究員流動到了高校,成為教學科研的骨幹力量。

  從中科院上海天文臺流動到中山大學天文學系的林偉鵬研究員告訴記者,天文學屬於基礎科學,這些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家重視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建造了大量天文學大科學裝置,比如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郭守敬望遠鏡、暗物質科學衛星“悟空”等;啟動了不少科學計劃,比如探尋引力波的天琴計劃、阿裏計劃等。他説,這麼多大科學裝置觀測收集的海量數據,需要大批優秀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去分析研究。

  袁業飛説,天文學這樣的“長線學科”開始走紅,預示著我國科技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物理系前沿與天文相關,一流大學少不了天文學科

  天文學科在國內高校興起的另一個原因,則是高校“雙一流”建設帶來的動力。

  林偉鵬説,在“數理化天地生”的傳統基礎科學分類中,天文學是不可或缺的一塊,更重要的是,目前物理學的最前沿領域,很大一部分與天文學相關。比如中微子、宇宙加速膨脹、暗物質、暗能量等研究,都與天文學、空間科學密不可分。所以,很多高校將物理學與天文學放在同一院係中,至少在物理系中設立天文學相關專業。

  不少天文係的教授都提到,天文係、天文研究中心幾乎是國外一流大學的“標配”。比如,哈佛大學的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牛津大學的物理天文係,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的天文學專業都赫赫有名。林偉鵬説,過去較長一段時間,我們比較重視應用科學,不少高校天文學專業萎縮、斷檔,但現在的確到了再次興起的時候了。

  袁業飛説,天文學的由冷轉熱,現在只是剛剛開始,還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因為我們與國外天文學科的水準還有較大差距,而我國未來在宇宙探索、深空探測方面的人才需求還會增加,天文學專業的發展前景將更加廣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