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浦東機場運用大數據解決困擾多年的機場打車難 排隊縮至20分鐘,未來隨到隨走
“暢行組”隊員正在維持計程車乘車點秩序。 梁建剛 攝
小小一輛計程車,卻是關乎城市形象、市民出行的大事。在上海市區,一天內會有用車高峰和低谷,而在機場,一天中不同時段用車差別就更大了。常出門的人可能有這种經歷,飛行不過1個多小時,出機場排隊等車也需要1個小時,更別提當飛機深夜抵達時,計程車基本已成唯一交通工具,卻遲遲等不來一輛車。
就在最近,浦東機場交通保障部副總經理曹流底氣十足地向旅客保證:以前旅客在浦東機場平均等車時間約40分鐘,現在基本20分鐘內可上車,今後甚至可實現隨到隨走。
大數據:白天約15%乘客選擇打車
記者日前在浦東機場T1航站樓外的計程車乘車點看到,一輛輛計程車魚貫而出,可能是未到用車高峰,旅客幾乎不用排隊。一位計程車司機告訴記者,過去計程車要從蓄車場到緩衝區再來接客,整個過程需要4至5小時,現在只要2個多小時。
變化背後是用了新方法。曹流説,不論是“人等車”還是“車等人”,根本上是供給與需求不匹配。若能對需求精準預判,實現車輛提前調配,旅客與計程車雙方的利益就能最大化。“從這個思路出發,機場集團聯合交通委等部門,在浦東機場試點做了三年系統改造、流程改造、人員改造,以實現精細化管理。”簡而言之,就是有多少人乘車,就安排多少輛車按時抵達。
不過,浦東機場年旅客吞吐量超過6500萬人次,每天近20萬人次進出。機場的陸側交通包含公共交通、長途客運、地鐵磁浮和私家車,要想知道未來幾小時有多少人需要使用計程車,並不容易。這時,科技大數據就能發揮作用。交通保障部率先通過技術銜接,後臺與機場運行指揮中心等對接,率先知曉未來數小時內即將抵達浦東機場的飛機架次與機型,按照飛機平均上座率80%計算,就可大體得到即將抵達的旅客數量。如今在機場每處計程車乘車點的圍欄最前方,都有一個金屬支架,這其實是個計數器。通過兩年多數據採集,再與抵達人數對比分析,最終發現選擇計程車的旅客比例是相對穩定的,白天約15%乘客選擇計程車,夜間比例接近45%,每輛車平均搭載旅客數約1.5名。也就是説,若得知將有1000名旅客到達,基本會有150人選擇計程車,車輛需求為100輛。
“有了這一數量概念,再計算旅客平均出港時間,國內約30分鐘,國際約45分鐘,調度中心即可提前通知蓄車場做好車輛調配。“我們將整個流程匯聚為一套全新的計程車智慧調配系統,效率大大提升。這套系統已獲得國家專利。”
記者在浦東T2齣租車乘車點觀察兩個多小時,發現旅客排隊等車始終未超過15分鐘。
短途車:軌跡識別取代人工發票
除了等車時間縮短,浦東機場還運用大數據解決另一個難題:短途車。
從1999年開航起,浦東機場因為地理位置特殊,為補償計程車司機長時間排隊等候,鼓勵更多計程車到機場,行業主管部門推出一項短途車措施——若旅客只到川沙等距機場較近的地點,司機可拿一張短途票,送客後返回機場,不用排隊繼續接下一位乘客。可短途票帶來了公平問題,甚至有司機鑽空子,不惜開快車,或要挾旅客謊報目的地。
在市交通委的推動下,機場聯合科研機構成立課題組,與各大計程車公司合作,借助全市計程車上安裝GPS的契機,研發了一套樞紐計程車智慧管理系統,以軌跡識別逐步取代由調度人工發票的方法,徹底解決人工判別難、取證難問題。在機場交通運控中心,記者看到,監控大廳大螢幕上顯示著許多發光點,每個都代表一輛進入浦東機場監測範圍的計程車,只要一點就能看到這輛車的行車軌跡,到底把旅客送到哪,有無再次載客。只要符合規定,當車回到機場,電子放行桿就會自動抬桿放行。這一系統投用後,浦東機場的短途業務量從原先佔總放行量的40%下降至15%。
一系列新方法讓困擾多年的機場計程車難題得以逐步解決。但在浦東機場看來,新方法背後是新思路,發展轉型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服務旅客。從今年3月起,浦東機場組建以團員青年為主的“暢行組”保障團隊,全方位參與站點管理流程、機制以及現場保障,第一時間響應現場和網絡上的旅客訴求。“暢行組”管理員統一身穿機場藍西裝、藍襯衣、佩戴專屬徽章。去年浦東機場計程車平均每月會接到12315相關投訴10余起,如今短短幾個月,針對站點管理的投訴幾乎為零。
據悉,浦東機場下個三年計劃已開始。如機場正在開發新的系統,將機場公交、地鐵、長途都整合進來成立統一交通互動平臺,協作解決各交通難點。同時進一步設想與航空公司合作,借助機上WiFi與機場無線系統,讓旅客在降落前或剛落地打開手機時,就能得知機場目前每種交通方式的狀態,並能直接手機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