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龍華醫院十余個特色門診就診人次預計比往年增長10%至15%“冬病夏治”熱潮持續“烤”驗醫生
兒科“冬病夏治”爆棚,醫務人員每天要現制1500到1600個兒童敷貼用的藥丸、藥餅。本報見習記者李晨琰攝
外公舉著iPad,媽媽拿著衣服,5歲的楊楊一邊看《奧特曼》,一邊舒舒服服地享受著醫生的推拿。十幾分鐘的推拿結束後,醫生為楊楊貼上穴位敷貼。從小班開始,楊媽媽每年夏天都會帶孩子到龍華醫院“報到”。楊楊原來在幼兒園總是感冒、咳嗽,胃口不好,不愛吃飯,經過一年多治療,免疫力提高了不少。
俗話説“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雖然三伏天剛剛過,但是人們對“冬病夏治”的熱情卻仍然不減。今年入夏至今,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的十余個“冬病夏治”特色門診接診量不斷攀升,今年的就診人次相比往年增幅預計達到10%至15%。其中肺病科、針灸科、兒科等科室更是人頭攢動,醫生忙得都顧不上喝口水。據了解,“冬病夏治”門診熱潮要持續到8月底、9月初。
為了冬天少生病,老人夏日治療忙
早上7點半,距8點開診還有半小時,醫生已準備就緒,開始接診。肺病科主治醫師張曄敏説,自今夏“冬病夏治”特色門診開始以來,延長接診時間已成常態,“病人很多,每天早上這裡排隊都要排到電梯口”。
所謂“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它是根據《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春夏養陽”等中醫養生治病指導思想發展而來。簡單説,“冬病夏治”就是指對於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治療,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症減輕或消失。
這可説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的具體運用。常用治療方法包括穴位敷貼、針刺、藥物內服等。
每年各大中醫類醫院的“冬病夏治”項目要持續到8月底至9月初。龍華醫院的“冬病夏治”門診更是滬上歷史最悠久的特色門診之一,其中肺病科和兒科已開設40餘年。2013年,風濕病科、皮膚科、腫瘤科等十幾個科室針對特色病種也開出“冬病夏治”特色門診,在患者中不斷積攢著“鐵粉”。
家住龍華的李老伯常年受慢性支氣管炎困擾,已連續三個夏天來肺病科報到。他接受的是穴位注射和穴位敷貼的“1+1”治療。其中,穴位注射是用溫陽補腎的“喘可治”注射在膝蓋下方的足三里處。穴位敷貼採用邵長榮教授的陽虛哮喘敷貼方,置於天突和大椎穴,一般4至6小時,每週治療兩三次,12至18次為一個療程。今年以來,李老伯的病症已明顯緩解。
許多人認為“冬病夏治”就是敷貼,或夏季膏方,其實不然。在皮膚科,記者碰到了一群備受手足癬、濕疹、凍瘡等困擾的患者,醫生用“鵝掌風”浸泡法施治;在骨傷科,針對腱鞘炎、骨科陳傷,醫生則採用微波治療。
孩子扎推敷貼,醫生日搓1500余藥餅
“冬病夏治”不是老人的專屬,龍華醫院兒科敷貼室一樣熱鬧非凡:有呼吸系統疾病的孩子在床上一個挨一個地躺著,接受“大敷貼”治療。每天,這裡大約要接待250個孩子。即便如此,仍然滿足不了小患者們的需求。
“這裡的號太難約,我們去年沒約到,今年趕早才搶到號。”已是第四次帶著孫女來做“大敷貼”的孫阿婆告訴記者,龍華醫院的兒童敷貼是“搶手貨”,每年從5月中旬開始接受預約登記,到7月中旬名額就已滿,仍不斷有家長來詢問能否加號。
龍華醫院兒科主任醫師章之炎説,除了在醫院接受“大敷貼”,兒科還有“小敷貼”,可配在“大敷貼”的治療間隙使用。“小敷貼”適用面更廣,應用也更簡便,可由家長帶回家敷。
敷貼用的藥餅和藥丸都是醫務人員現制的,每天早晨7點起,大家就要開始捏藥餅。據統計,每年龍華醫院夏天兒科“冬病夏治”特色門診平均接診7萬人次,一個醫生平均每天要為60個孩子進行敷貼治療,每日需搓出1500到1600個符合質控要求的藥餅。醫生開玩笑説:“感覺自己一天到晚都在‘搓丸子’。”
艾灸煙氣加上火罐熱氣,讓治療室成了大蒸籠
另一個“冬病夏治”的大熱科室當屬針灸科。走進科室,除了濃濃的艾香,就是撲面而來的熱浪。
“病人實在太多,我們把吃午飯的時間壓縮到了10分鐘。”蔡依妏是上海中醫藥大學研究生二年級學生,正在龍華醫院針灸科見習。在一間小小的治療室裏,她每天工作10小時,接診60個病人,走上1.2萬步,曾走到膝關節發炎,依然堅持上崗。
針灸科要應對的不止大客流,還有真正的“烤”驗。醫生告訴記者,不少“冬病夏治”特色診療項目的效果與溫度關係很大,在有冷氣的地方,人體的毛孔和血管會瞬間收縮,從而影響藥效的吸收,針灸類治療室一般不開空調。於是,艾灸的煙氣與火罐的熱氣,硬生生地將治療室變成了一個大蒸籠。為了確保療效,不管天多麼熱,這裡甚至連風扇也不開,醫務人員揮汗如雨。
據龍華醫院門診辦公室主任平立介紹,這些天該院的日均門急診量突破一萬人次,與“冬病夏治”的火爆不無關係。為了應對大客流,各科都已增加人手,提前開診,從而滿足病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