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靠啥轉型出一個現代化新城

2017-08-11 09:03:53|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2.5萬名汽車工程師集聚,上百家“隱形冠軍”籌謀進入,新城入住率逼近90%,全民健身300指數位列全市第一 嘉定:靠啥轉型出一個現代化新城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從空中俯瞰嘉定遠香湖公園內的嘉定圖書館。記者趙立榮攝

  NBA巨星為什麼常來嘉定區?

  連續好幾年,每年8月底,NBA巨星中國行都會來到嘉定體育館。表演賽之餘,他們還會看看嘉定孔廟、嘗嘗南翔小籠、逛逛嘉定新城。“巨星中國行”路線圖之所以繞不開嘉定區,是因為上海的這個“郊區”,儼然是一座底蘊深沉、內涵豐富的現代化中國新城。

  嘉定區委書記馬春雷説,“偏遠”其實並不是距離概念;偏遠和中心,從人們的心理出發,其實是一個功能概念。城市功能,一是基礎設施,二是文、體、醫、教、商等社會事業,三是生態建設———功能齊全且優質,就不再是“偏遠”地區;把功能搞好了,新城就不會變成空城、睡城。

  “網紅新地標”為什麼在此頻現

  近年來,嘉定區出現了一批“網紅地標”:有讓NBA巨星認可的具備國際水準的嘉定體育館新館,有被網民譽為“全球最美圖書館”的嘉定圖書館新館,有世界著名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設計的上海保利大劇院,還有由舊廠房改建而成的韓天衡美術館,正引領著龐大的博物館綜合體———“海上文博苑”項目穩步推進。

  這些項目啟動之時,人們難免心生懷疑:嘉定區建造這些“前衛”設施能有多少人使用?短短幾年,數字回應了所有疑問———如今,“最美圖書館”日均流量逾8000人次,高峰時超過1.3萬人次;而保利大劇院平均上座率達到80%,今年上半年接待觀眾78281人次。

  倘若回顧各地新的人口導入區建設,先投入公共服務還是先集聚人口,仿佛是一道“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課題,令城市管理者左右為難。馬春雷想得透徹:對民生而言,這是一筆不能省的錢;先投入,先完善城市功能,營造完整的生態,人才自然就能“來得了、留得下”,産業集聚的人力資源基礎也就自然形成。

  短短五年間,嘉定區與市中心的距離“近”了,軌道交通11號線跨省延伸,13號線通車運行,14號線啟動建設;滬翔高速、嘉閔高架北段建成通車,滬嘉高速取消收費改為城市快速路;新辟、調整公交線路111條,立體化、樞紐化、網絡化交通框架基本形成。當地居民還能自得地讚一句:我們嘉定基本不堵。

  短短五年間,嘉定區與市中心的生活“近”了,瑞金醫院北院、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相繼建成投入使用,市中醫醫院簽約落戶嘉定新城;上海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同濟大學附屬中小學、華東師大附屬雙語學校、中科院附屬中小學等優質教育資源建成並投入使用。

  短短五年間,嘉定區還發育出比市中心更“綠色”的新城生活,“百個公園、千塊綠地、萬畝林地”,森林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13.4%和38.5%;今年9月,嘉北郊野公園一期將試開園;明年10月,嘉定老城區“環城河貫通工程”計劃竣工。

  萬名海歸人才為什麼近悅遠來

  “高大上”的上海保利大劇院,原本目標群體是市中心的白領人群。然而運營至今,嘉定本地觀眾佔了八成。分析嘉定區的人口結構,其實很容易解釋這一現象:最近十年間,嘉定區僅依靠汽車行業就吸引了一萬多名海歸人才,其中常駐嘉定區的海歸6700人;落戶嘉定區的聯影醫療,擁有逾千人的研發團隊,其中100多人具有海外留學背景,500多人具有跨國公司和知名企業工作經歷。

  這組數字詮釋了嘉定城區功能建設先行戰略的成果。但是,要留住想幹事業的人才,“宜業”是一個更值得琢磨的課題。馬春雷琢磨的路徑是“形成資金、土地、人才、服務的創新鏈閉環”。

  資金和土地是實體經濟的基礎要素。嘉定區在軌道交通11號線車站附近的菊園地區拿出近2000畝土地,按幾十萬元一畝“科研用地”的價格分指標撥給科研“國家隊”,粗略計算,為吸引這些科研大咖入駐,嘉定區付出了至少200億元的代價。目前,歷史上曾經撤離嘉定區的八家國家級科研單位已全線回歸,一批新的重量級科研機構正在進入。

  與此同時,為了解決引進人才的安居問題,嘉定區開闢數塊“試驗田”,探索科研院所“眾籌人才房”、公租房公司開闢人才公寓等模式。今年7月,又拿出嘉定新城地塊,嘗試“只租不售”模式,保障人才安居。

  最後,創新鏈條上最驚險的一躍———“紙變錢”,還必須以週到細緻的科技服務為保障。就在本月,一座實打實的“科創大廈”將亮相嘉定區,屆時,身處任何發展階段的企業都可在這裡得到他們需要的各種服務———“全天候、全方位”,是嘉定區對這棟樓的要求。

  製造業稅收佔比何以達到近五成

  細細品讀這個完整的閉環,可以發現很多大膽的舉措。最明顯的,莫過於“低價”土地,它能不能以最終的“高價值”回應外界疑問?數字依然是最客觀的回答:目前,嘉定區製造業稅收佔比48%,絕對值接近300億元;今年上半年,嘉定區四大新興産業實現産值132.9億元,同比增長24.9%;製造業和第三産業實現“水漲船高”———三年間,嘉定區製造業在全市的佔比每年穩步提升一個百分點,同時,現代服務業在嘉定區的佔比也實現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

  製造業穩打穩扎,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是發展的根基;然而,“打根基”耗時長,要抵禦住“虛火”帶來的亢奮,絕非易事。嘉定區對於製造業的堅守,歷經思考、討論和實踐。作為區委書記的馬春雷,用“情懷”來激勵黨員幹部保持定力,也用“價值判斷”來鼓勵大家大膽改革:“既有規定能不能突破?傳統思維能不能跳出?我們要堅持實事求是,堅持對一件事進行價值判斷,而不僅僅是技術判斷。我們要有一點情懷,不忘初心,堅持做正確的事。”

  正是這堅守的力量,讓嘉定區鍛造出一幅健康的“産業骨架”:三分之二是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三分之一是第三産業;製造業中,約三分之二是汽車産業,三分之一是積體電路、高端醫療、機器人等新興産業;汽車産業中,由於研發、新能源汽車、無人駕駛領域的超前佈局,這裡儼然成為汽車價值鏈最完整的地方。

  正是這堅守的力量,在嘉定區催生出一座産城融合、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新城:2.5萬名汽車工程師已集聚,上百家“隱形冠軍”正籌謀進入,嘉定新城入住率逼近90%,全民健身300指數位列全市第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