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創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超16%,創建上海首家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徐匯:文化涵養特質,豐實市民幸福
左圖:徐匯區抓緊濱江沿線貫通建設,但涉及腹地的整體開發,總基調卻是“留白”二字———為文化留白,更要留一點給後人慢慢開發。袁婧攝
把上海比作一個班級,徐匯區怎麼看都應該算是個“德智體美勞”均衡發展的好學生。
近三年來,全市層面很多改革動作都在此先行先試:基層黨建改革、社區衛生制度改革、司法體制改革、教育綜合改革、市場監管執法隊伍改革……特別今年以來,徐匯區先後成為全國創新創業示範區、全國“互聯網+政務服務”示範區、全國知識産權深化改革示範區。
別人眼裏的徐匯區,顏值高、素質高、起點水準高。但這些年,徐匯區卻一直在埋頭琢磨這樣一樁事情:在上海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徐匯區的參與度和顯示度?梳理近些年徐匯區一系列“重頭戲”以及先後出臺的眾多涉及城區發展的實施意見中,答案共同指向一個方向:文化。特別是這兩年,徐匯區文化創意産業總産出迅速增長,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16%。
是的,徐匯正在修煉內涵,追求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一輪協調發展的基調上,讓一個城區養成有別於他人的特質,那一定是氣質、是文化。”徐匯區委書記鮑炳章這樣描摹文化戰略願景: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文化先行區和核心區,突破空間載體,深化文化遺産開發,推動産業升級,培育文化新動力、新業態、新模式。
一片屬於人文的濃郁氣息由此而來。
風貌區,説“活”歷史和故人
7月底,復興西路永福路口,湖南街道辦事處原來辦公地———白色修道院公寓被徹底騰挪出來;未來,這裡七八百平米空間將向公眾全景式展示兩樣東西———衡復歷史風貌保護區內的名人和名建築。
在很多人眼裏,歷史留給徐匯區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衡復風貌保護區內成排的梧桐樹和那些永不拓寬的街道。
一片區域的氣質基本就此定型。但是,歷史風貌保護絕不僅僅是簡單幾條道路的硬體維護,更需要“有序的活化”,要有能與這些小馬路配套互動的文化元素,比如,建築文化、景觀文化、名人文化、故居文化、美術館文化、梧桐樹文化等等。每年初冬時節,落葉不掃。巴金、張樂平等名人故居的修復開放,特色建築在弄口懸起的“二維碼”正靜候有緣人的互動對話,還有巧妙點綴在梧桐樹下的微展廳、美術館……一片區域近百年的豐厚文化積澱在現代街區裏被濃縮、還原得有滋有味。
而在武康路上,一撥網紅店開了又關,相伴的客流聚而又散,這樣的“小輪迴”竟也被咀嚼出了特別的意思:街區的溫度,究竟幾分才算妥帖?這,有點像奶茶加糖,多一分則膩,少一分則寡。結合全市“五違四必”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去年以來,徐匯區在衡復風貌區確定了“三減三增”的保護原則:減少過分容量的商戶、減去違建、減少過分容量的居住,同時增加公共空間、綠化面積、文化功能。
“風貌區應該活而不亂、活而不破,能把歷史和故人説‘活’了。這裡應該有生活、有故事,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豐碑,更多人為了閱讀、為了思考來到這裡。”鮑炳章説,這才是風貌區應有的氣質。
留白,留出鮮活度和競爭力
今年,黃浦江兩岸45公里濱江岸線將全線貫通。徐匯濱江的建設量佔全市的四分之三,建設項目包括路、橋、防汛、綠化,以及全面配套設施。抱著中心城區這塊“最難得的大衣料”,徐匯區抓緊沿線貫通建設,但涉及濱江腹地的整體開發,總基調卻是“留白”二字———為文化留白,更要留一點給後人慢慢開發。
“留白,意味著在想清楚之前不急著做,少走彎路少折騰,把現有項目做精做好,做到極致。”鮑炳章説,特別是以文化為先導開發的西岸,更需要前瞻性、系統性思考,要有關於文化的藍圖願景和戰略定位及實施路徑。
西岸建設始於2012年,目標直指“建設卓越的全球水岸”。最早落子濱江岸線的是龍美術館和余德耀美術館,隨後夢中心、藝術品中心等項目相繼敲定。業內都清楚,西岸的規劃保持著“三年一做”的勻速———步子不大,但説到做到。根據前一輪規劃,明年起,六大劇院8000個座位將在西岸相繼建成、投入使用;2020年前,西岸傳媒港將正式啟用。
不急著“填滿”的西岸,憑著高標準生態環境和綜合配套引來擁躉無數。這裡,慢行步道、自行車道、機動車道全部是“景觀位”;這裡,志願服務提供“個性定制”;這裡,尊崇過往,沿岸保留的工業遺存,讓人們看得到過去,也望得見將來。紐約濱水區、倫敦南岸、巴黎左岸等國際學者集聚此處研討城市水岸;法國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選擇此處“戰略合作”,定期展出館藏。
關於文化、關於留白的堅持,為這片區域留出了“元氣滿滿”的鮮活度和競爭力。
文化,豐實著人們心中“穩穩的幸福”
追求文化的徐匯區,最終的出發點、落腳點還是回歸到人身上,要讓來往、工作、生活於此的人們感受到由文化帶來的“穩穩的幸福”: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文化核心區,不只是各類文化核心要素的集聚交流之所,更講求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以文化來豐實百姓的獲得感。
在徐匯區,結合全國文明城區創建,“價值引領”被具象為一本亮眼的“道德模範相冊”,請來國際知名攝影師為區域內各類道德模範拍攝寫真。“全國最美醫生”朱蘭、“全國文明家庭”武霞敏一家、“全國最美志願服務社區”梅隴三村……近年來,徐匯區先後挖掘、表彰、推薦了2500名基層道德楷模。這些楷模走下宣傳欄、活躍在社區,成為百姓心中“最接地氣、最能引領風尚”的標杆。
在徐匯區,社區大媽經過專業培訓走進一流藝術場館擔任志願講解員。
在徐匯區,中學生定期走進一流樂團“修煉”美育鑒賞能力。
在徐匯區,一流文化藝術資源在文化配送大平臺上穿街走巷。
也是在徐匯區,一個小區、一條弄堂都能被冠以文化主題,形成“風貌百弄”。
這些,讓從徐匯區走出來的人們“自帶光環”。
“文化的首要屬性,就是服務百姓。”近兩年,徐匯區新增公共文化設施總量超過八萬平方米,形成了區、街道(鎮)、居委會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基本成型,已建立起文化供給服務新模式,成功創建上海首家、全國第一批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如今,結合小區綜合治理,一個個“文化微空間”正在同步推進。小區內,綠化、停車被整飭一新;小區周圍,鼓勵社會資本和社會機構多方參與,引入規劃師、建築師、景觀師、藝術家和居民一起,佈局小型展館、藝術畫廊、讀書會、音樂會等小型文化活動,形成多樣共生的區域文化生態,豐實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