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明:虛懷若谷 含蓄深沉的懷舊畫家

2017-08-15 17:22:51|來源:國際在線|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頭像_副本

吳曉明(1954年—)。畫家供圖

  國際在線上海微網(彭麗):2017年8月11日,筆者走進著名油畫家、版畫家、上海市徐悲鴻藝術研究協會副會長吳曉明的畫室。畫室很有特色,整排古典紅木書架上陳列著各式典藏書籍。畫室裏整齊擺放著他親手創作的藝術品:一對有陰陽特徵的景德鎮瓷器、一個古色古香的陶馬擺件、一台繪製了木框的縫紉機等,處處彰顯著藝術的氣息。

  在談及版畫創作是否受益於其父——著名老一輩版畫家吳谷虹先生的影響時,吳曉明表現出了讓筆者覺得特別親切的,不屬於他年齡的叛逆。他笑説:“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會去繼續父母所做的職業,這是青春期開始就會有的逆鱗。我之所以創作版畫,是因為受到水準遠不如我的人居然在創作版畫的刺激。”吳曉明在談到其父臨終前對他的版畫作品表現出極大的認可時,那份他盡力隱藏的深情依然不自覺流露。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石庫門_副本(帶logo)

吳曉明《石庫門》(1990年),版畫。攝影 彭麗

  “版畫創作上,我是有點懶的。”

  吳曉明説,他自己不是特別勤勞的藝術家。吳曉明在版畫方面作品最多的是石庫門系列。石庫門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如同北京的四合院,這種建築大量收吸收了江南地區漢族民居的式樣,以石頭做門框,以烏漆實心厚木做門扇,體現了上海的弄堂文化和混血文化的精神。吳曉明的石庫門系列以三塊畫板為基礎,創作靈感來自於具有歷史價值的石庫門建築的日漸減少。吳曉明非常懷舊,他坦言石庫門承載著他兒時的回憶,他繪畫靈感的60%來自懷舊,尤其是對上海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有很深的情結。

  吳曉明並非真懶,他在石庫門版畫的創作上,加入新元素不斷進行再創造,把人們耳熟能詳的建築文化打造成別樣的美。正如法國雕塑藝術家羅丹所説,“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

  楊南榮先生説:“吳曉明’懶’得好,他的’懶’應該加引號,是一種高於生活的再創造,非常有智慧。”

  與版畫創作的少而精不同,吳曉明的油畫作品頗豐。他有一個特點,創作版畫的時候,不創作油畫;同樣,創作油畫的過程中,也不涉及版畫創作。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相依的老屋_副本

吳曉明《相依的老屋》(1994年),油畫。攝影 彭麗

  “創作時,一定要一心一意的,專注很重要。”

  吳曉明説:“其實,骨子裏我是安靜的、孤獨的”。他喜歡回憶和懷舊,非常擅長用繪畫詮釋對過往時空的追憶。因此,他的畫有著濃厚的懷舊色彩,特別是《老屋》系列,既是對中國民宅的創作,更是對過往時光的緬懷。《95上海文化年鑒》介紹説:“《老屋》系列作品手法細膩,展現了古老建築的滄桑和歷史的悲壯變遷。”《老屋》系列以屋為主題,懷舊是畫面的主色調,雖然沒有人物的描繪但很有生活氣息。特別是每幅作品的點睛之處,比如:墻面上綠色的藤蔓、鄉村小道上奔跑的小狗、墻上挂著的工作服、屋頂上飛翔的群燕或雄鷹、近景處舞動的小草……給畫面增添了生機和活力。所以《老屋》雖然滄桑但不壓抑,看似悲壯卻充滿生活的張力。

  旅英華裔收藏家李俊英女士稱:“吳曉明虛懷若谷、含蓄深沉,創作出一幅幅蕭瑟淡泊、荒寒簡遠之作 ,往往催人淚下完美演繹出蕭瑟境界之筆墨之趣,淡泊之處之筆墨之神,沉寂之極之思想之深。吳曉明別具一格的獨特畫風,掃低俗喧囂、辟塵俗蹊徑,簡約且深沉!”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飛過人煙_副本

吳曉明《飛過人煙》(1992年),油畫。攝影 彭麗

  “創作要用心,作品是一個人精神層面的體現。”

  吳曉明説,其實題材只是表像的東西,個人的經歷和對人生、歷史的感悟才是最重要的方面。作品要有情感,情感要能打動別人。因為吳曉明的作品中蘊含著孤獨和滄桑,才讓觀者在讀作品的時候,不自覺的去聆聽自己內心深處孤獨的聲音,引發共鳴。

  好的作品應該傳遞的便是這份共鳴。它不一定要喜悅、燦爛、歡快,可以晦澀、傷感、滄桑、孤獨,因為無論是酸甜苦辣鹹哪一種顏色,都是生活的本色。

  近些年來吳曉明週游列國,繪畫的題材內容也從”苦難鄉村群落”轉身為十分洋氣且意味深長的風景油畫。新的作品多以風景題材配上動物靜物來展現生活中蘊含的深沉哲理,定然能帶給觀者新的思考和共鳴。期待吳曉明先生更多佳作面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