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徐匯為老房子建"一幢一冊"信息庫
圖片説明:衡山路—復興路歷史風貌保護區。
15處文物保護單位、1074幢優秀歷史建築、1620幢保留歷史建築,在上海徐匯區,有這麼一片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群”的區域,紅色的平板瓦、弧拱及圓拱圈的門窗、道路兩旁高大的法國梧桐……上海的歷史從博物館“逃逸”,來到了這片名為衡山路—復興路歷史風貌保護區(簡稱“衡復風貌區”)的地方。
曆盡滄桑的建築凝聚了幾代人的夢想與情感,其背後的故事更是吸引了人們去不斷求索,去探尋一磚一瓦所形成的建築藝術價值以及歷史人文價值。而隨之帶來的歷史建築的保護問題,就顯得異常重要了,如何呵護好衡復風貌區的整體格調,同時深挖區域文化內涵成為了徐匯區城市管理與微更新的縮影。
機制化管理令保護工作“擲地有聲”
保護工作由誰負責?徐匯區政府創新性的于2017年上半年成立了風貌區領導小組和管理委員會,其組織架構又被細分為“落實精神”與“落實項目”兩大條塊,負責“落實項目”的則包括了區內的各個所屬街道、委辦局、集團單位。總體形成了“一組、一委、一個辦公室和兩個推進組”的組織構架,以此來統籌、統領風貌區保護工作。
圖片説明:衡復風貌區領導小組和管理委員會組織架構。
作為上海中心城區規模最大、優秀歷史建築數量最多、歷史風貌格局最完整的歷史文化風貌區,衡復風貌區總面積達4.3平方公里。對於百年建築來説,如此面積的修繕工作勢必需要有一支值得信賴的專業隊伍,而讓人更容易忽略的則是日常的管理工作,“管”與“修”還需同時驅動。
《徐匯區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日常管理辦法》給出了解決辦法,雖然該管理辦法尚處於意見徵求期,但其管理方式與工作原則卻滲透到了風貌區的細枝末節。以日常檢查中的發現搭建腳手架等6個問題為例,居委、網絡、物業等部門必須按照要求上門諮詢、報告,並“立刻”通知城管中隊、房管所在兩個小時之內到場核查。
圖片説明:淮海公寓2號樓修善前後對比。
近年來,互聯網的思維也漸漸滲透到了衡復風貌區的管理工作中,徐匯區房管局局長茹國明表示,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準,徐匯運用互聯網+手段,建立風貌區優秀歷史建築“一幢一冊”基礎信息庫,實現部門間的信息共享。通過專門平臺系統上的圖片和表格,可以清晰了解到每幢歷史建築的重點保護部位,避免對其進行破壞。
整體風貌不打折,市民需求仍滿足
2016年起,徐匯區借助全市“五違四必”東風,對區內的建國西路、延慶路等15條風貌道路開展環境綜合整治,針對“居改非”、拆除違法建築、取締無證經營進行了專項整治行動,有效遏制和改善風貌區破墻開店、環境臟亂、油煙擾民等市容頑症。
衡復風貌區強調成片保護,系統性的保護歷史街區、風貌道路、保護建築及整體空間環境。在開展“五違四必”的同時,既要保持整體風貌不打折,又要解決市民的實際需求,這在徐匯區房管局副局長姜江看來,徐匯區已經形成了許多可複製可推廣的方式、方法。
姜江介紹説,在岳陽路永嘉路東南角開著了一家便利店,一直以來滿足了附近市民的日常需求,但其店舖外貌設計卻與風貌區的整體風格格格不入。經過實地探索與設計,原有的整個墻面的紅白藍標誌變成了小巧鏤空的造型,還增加了灰色的小雨棚,櫥窗的玻璃上更是增加了一些小巧的裝飾。對此,原本心存顧慮的店主在改造完後自嘆“整個檔次都上去了!”
在開展“五違四必”與整體保護修善的同時,衡復風貌區內的民生配套工程也得到了再提升。在前期調研中,風貌區管委會發現,人口老齡化、社區級服務設施少是風貌區亟需解決的問題。據統計,以湖南街道與天平街道為例,其戶籍老年人口比例就分別佔到了32%與36%,紛紛超過了上海30%的平均水準。
圖片説明:由一幢建於1967年簡易工房改造而成的天平街道鄰裡匯。
為解決這一問題,徐匯區提出了建設“鄰裡匯”的解決策略。按照《天平街道2017年下半年工作計劃》,天平街道將依託社會組織運營,全方位提供養老服務、生活服務、健康服務及其他個性化服務,完善社、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按照規劃,天平街道“鄰裡匯”將由一幢建於1967年的4層簡易工房改造而成,該建築位於永嘉路岳陽路口,修繕後,總面積約1200平方米,沿永嘉路一側還將增設120平方米的綠地廣場,在改善社區公共活動空間的同時,與衡復風貌區的整體環境相融合。
風貌區文化亟待“活化”
“衡復風貌保護區有一百年的歷史,大家也希望來觀賞、來感受。我希望文化的元素能夠多一點,文化可以開放,既看老建築也能讓遊客感受到建築以外的東西。”姜江曾這樣表示,他認為找到一個平衡點使老建築能夠真正地被“文雅”利用顯得尤為重要。
而在上海交通大學建築系教授、博導王林看來,衡復風貌區需要文化精神引領,繼而形成一個文化藝術的生活圈,徐匯區應該繼續挖掘融合打造。
圖片説明:由花園洋房和典型上海新式里弄住宅組成的衡山坊。
據記者了解,在《衡復風貌區十三五》的規劃當中,“文化活化”部分作為重點,已被編入。在規劃當中,音樂文化片區、衡山坊、永平裏皆是“文化活化”的集中體現。以衡山坊為例,該項目坐落于衡山路天平路交匯處,處於徐家匯商圈核心地帶,經過修繕後,集合了藝術畫廊、時尚精品店、特色餐廳酒吧、創意辦公等多種業態。該項目由11棟獨立花園洋房和兩排典型上海新式里弄住宅組成,建築總面積達7300平方米。作為近代海派民居的典型樣本,衡山坊的特別之處在於南北不同樣式建築並存,完整呈現了建築肌理與空間形態。
細算風貌區的“加減乘除”
“下一步,徐匯區將突出‘微更新、微干預、微治理’,圍繞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管理修正,做好風貌區的‘加減乘除’。”茹國明表示。
何謂“加減乘除”?據悉,“加”就是在管理方面做加法。“減”就是減建築容量、減人口密度、減過度商業。而“乘”則是結合“放管服”,探索更多綜合運用信用、巡查、執法等方式,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綜合管理中心下沉。“除”就是改變以往落後的、粗放的、突擊性的管理方式,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堅持底限思維,守住安全、環境和城區運行底線;補齊短板,注重問題導向,努力提高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
在衡復風貌區,老建築在不斷實現著自己的藝術價值,同時還讓人們在現實中觸摸到了歷史的痕跡。保護和利用並舉,才能真正喚醒老房的儒雅與內涵。引導與教育並施,才能換來年輕人的敬仰,“我們十分需要有能力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去保護這個風貌區。”姜江表示。如今,地處在衡復風貌區的所有學校都積極在開展風貌保護的教育,組織學生們參觀風貌區,教會他們該如何認識風貌區。(記者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