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運營廿一年 上海博物館首次大修

2017-08-23 09:03:45|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持續運營廿一年,上博首次大修 大修分為兩個階段進行,“十一”後實行週一閉館東館設計方案正在進一步深化,于九月底前開工

  這些天經過上海博物館,細心的市民或許會發現,該館的東側和西側被施工圍擋遮蔽,腳手架正在節節攀升。記者昨天獲悉,不間斷運營21年的上海博物館即將迎來首次大修。為了配合大修,上海博物館將在“十一”後實行週一閉館,而選址浦東新區花木地塊的上海博物館東館也將於9月底前開工。

  上海博物館創建於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號原跑馬總會,1959年10月遷入河南南路16號原中匯大樓。1993年8月,位於人民廣場的上海博物館新館開工建設,1996年10月全面建成開放。在21年全年無休的高強度運行下,如今館內的各種恒溫恒濕、安保消防設施存在安全隱患。據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介紹,大修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在不閉館的狀態下進行,著重解決屋面防水、管道老化、部分電氣設備及建築安全隱患問題;第二階段為閉館大修,將待上海博物館東館建成後再進行,著重于提升能級。

  整個大修不會改變博物館現有的外觀,主要對展廳的佈局進行微調,並增設教育空間和設施。

  楊志剛向記者透露,上海博物館東館的設計方案也在進一步深化中,將於9月底前開工。上海博物館東館選址花木地塊,東至丁香路,北至世紀大道,西至楊高南路。根據日前出爐的設計概念圖,上海博物館東館的外觀呈長方形,地上六層,地下兩層,總建築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上。整個設計簡潔典雅,以白色為主打,建築立面上,既有平整的部分,也有反折波浪紋,兩者有機而藝術地拼接在一起。“在我看來,反折的波紋面代表大海,平整的一面則代表陸地,它們體現的是大海與陸地的關係,放在一起看,就是海陸交匯,它既契合了上海城市地理位置和環境的特點,也是上海文化品格的體現。”

  根據規劃,東館建成後,上海博物館的物理空間在原有基礎上將有很大的擴展,但“擴容”的不能只是面積,服務能效也要升級。其中,一個迫切的任務便是構築與觀眾之間的新型互動關係,讓更多人關注並願意參與到博物館的事務中來。“在新的城市文化空間格局中,期望上海博物館的東西兩館能成為兩個文化輻射源。”楊志剛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