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好自然環境中的水、風、光線和植被 環保生態設計助力申城綠色建築涌現
崇明生態藝術展示中心南北側具有可開啟的墻。(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供圖)
五年來,上海大力推動綠色建築發展,綠色設計讓屋子在夏天可以不開空調照樣涼風習習
開窗後,風進入房間的速度為0.2-0.3米/秒,這是體感相對舒適的風速。身處新落成的崇明生態藝術展示中心內,只開窗、不開空調,就能體會到絲絲涼意。
崇明島全年平均風速3.5米/秒,若要“稀釋”到0.3米/秒,且讓無形的風遵循特定的方式、途徑在建築內外“遊走”,得益於建築師的巧妙構思,連建築周圍的草坡也是佈下的機關,有擋風、促進對流之用。這是一個依循綠色設計理念、隨風而築的典型建築案例。建築師傳遞著樸素的設計觀———利用好自然環境中的水、風、光線、植被,尊重自然、節能環保,建築舒適性不完全來自於設備。
在建設世界級生態島目標引領下,崇明區正在大力發展綠色建築,新建民用建築全部按照綠色建築一星級及以上標準建設,為富有想像力的建築師提供廣闊的競技舞臺。最好生態建築要與自然環境緊密結合
崇明生態藝術展示中心是三星級標準的綠色建築,應用了自然通風、自然採光等11項低碳建築技術,為住建部立項的科研項目提供了實踐載體,並面向公眾,成為展示綠色節能技術的藝術活動場所。
“綠色建築的通風設計重點在於隨風。”該中心建築師、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商業地産研究所副所長劉智偉認為,風環境是綠色建築的特殊系統,通過分析風、導向風、利用風,努力實現建築內部“24小時新鮮空氣供應”的目標。
空中俯瞰,一座像懸浮的“一”字狀綠色建築出現了———寬20米、長100米,二層外挑3米,漂浮在周邊公園的綠意之中。建築頂部精心設計了光伏一體化組件,兩側是一層高的覆土景觀,作為通風導墻將自然風順利引向室內,其高度、角度經過嚴格計算,使得建築一層的整體通風換氣頻度每小時可達20次,二層每小時近50次。覆土景觀上方密植綠草,下方分別是機房和多功能廳,與主體之間形成4米寬的“裂痕”,使得展示館如“機械巨獸”般破土而出,具有很強的動感和未來感。
“最好的生態建築是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條件,與當地環境緊密結合。”劉智偉認為,成功的生態建築都是因地制宜的,盡可能地利用區位、朝向、風環境、水資源、光照環境、地源資源、可再生材料資源等相關要素。他把崇明生態文化展示中心視為第二代綠色建築作品,帶領設計團隊從十年前的崇明生態示範辦公樓設計開始初步實踐,首次提出在綠色建築設計中運用“綠色本體生態設計”模式,即強調從自然元素和傳統民居中汲取思路和靈感,通過利用導風墻、導風井、立面遮陽、立體綠化、降溫水系等建築手段來直接節能。建成至今,綜合能耗節約75%至8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佔建築使用能耗的50%以上,再生資源利用率超過60%。
申城各種形態綠色建築不斷涌現
五年來,上海大力推動綠色建築發展,各種形態的綠色建築不斷涌現。作為陸家嘴地區摩天大樓的收官之作,總高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集垂直社區、綠色社區、智慧社區和文化社區于一體,在規劃、設計、建設和未來運營管理方面借鑒了小陸家嘴地區20多年來超高層建設經驗,並在“可持續發展”和“以人為本”的時代建築理念下,對各領域尖端技術進行創造性應用,最終建設成為獲得中美“雙認證”的世界最高綠色建築。
今年上半年,虹橋機場一號航站樓(T1)完成“綠色”改造,立足於既有機場建築改造與擴建的項目特點,進行可持續設計,針對機場能耗較高、舒適性要求高等改造問題,建築師重點推敲如何充分利用既有建築,以及自然通風、採光和遮陽等被動式設計,營造高效舒適空間,並達到建築低碳生態低成本運行的目的。
事實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自2014年開始貫徹實施綠色建築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以來,上海基於城市建設領域中建設規模與建築能耗快速增長的現狀,對建築領域綠色生態發展實施“控制增量,優化存量”的方針,對新建建築100%執行綠色建築標準,低碳發展實踐區、重點功能區域內新建公共建築按照二星級及以上標準建設的不得低於70%。
市住建委透露,上海目前依託現有八個低碳實踐區、七個郊區新城、六個重點功能區域,綠色建築規模化發展已獲得顯著成果。例如,虹橋商務區、世博園區等區域的綠色建築均已得到大規模推廣應用,桃浦、顧村等集中開發區域已啟動綠色生態專業規劃編制。下階段,各區、重點功能區域管委會至少要創建一個綠色生態城區,全市形成一批可推廣、可複製的試點、示範城區,以點帶面推進綠色生態城區建設。
去年高星級綠色建築項目創下新高
近日,全面記錄申城綠色建築和建築節能領域發展軌跡的《上海綠色建築發展報告(2016)》對外發佈。在上海,綠色建築不僅自上而下的推動力度逐漸增強,也涌現出越來越多像劉智偉一樣積極投身綠色事業的建築師。在全社會共同推動下,去年,上海高星級項目數量佔比創下新高,獲得綠色建築標識的建築項目總數量為101個,總建築面積757萬平方米。其中,一星級項目18個,二星級項目66個,三星級項目17個,二星級以上項目佔比82%。
同時,綠色建築功能類型也呈現多樣化。根據綠色建築評價標準分類,主要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工業建築與養老建築四大類,其中公共建築細分為辦公建築、商業建築、旅館建築、學校、醫院、場館建築、影劇院等多種類型。2016年度獲得標識的101個項目中,主要以辦公建築與商品房建築為主,佔比分別為45%與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