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發佈65個非遺保護優秀實踐案例

2017-10-18 09:29:26|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發佈65個非遺保護優秀實踐案例,全市擁有國家級項目55項、傳承人94名 古老的非遺技藝找到新的傳承人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墨坯揉搓後入模定型。這種石楠墨模製作時不能差一分一厘。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老字號”龍鳳旗袍從學校找到了新的傳承人。均 蔣迪雯 攝 

  江寧路958號4樓的龍鳳旗袍製作車間裏,18歲的張欽瑋和吳雨婷在有條不紊地燙盤扣條,她們是龍鳳旗袍物色的手藝傳承人;靜安區南山路128弄30號的曹素功墨廠,萬餘副歷經歲月洗刷的珍貴木刻墨模,正在進行搶救性挖掘整理,拓片建檔、墨模研究令古老的墨模重回大眾視野。

  近日,經過數月評選,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公佈“墨模搶救整理,探尋非遺記憶的傳承與保護”“海派面塑特有原材料配方保護”“上海非遺學子展館行”和“老年珠算心算健腦社區課程開發與實踐”等65個“非遺保護工作優秀實踐案例”。從啟動覆蓋全市的非遺資源普查至今,歷經10餘年耕耘,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存量總體基本厘清,重要項目基本認定,保護措施逐步落實,社會參與日益踴躍。卓有成效的非遺保護工作,使古老的非遺技藝找到新的傳承人,重煥生機。

  生産性保護贏市場

  “墨錠典古,其上的文字、資料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我們了解過去的重要研究材料。”國家級非遺“曹素功墨錠製作技藝”第14代傳承人魯建慶介紹,曹素功墨的歷史可追溯至300多年前,數百年來,曹素功墨廠聚集了萬餘副墨模,是我國制墨行業存世墨模最多、藝術品質最好、年代跨度最長的文化遺産。

  但由於投入生産、自然損蝕和保存條件限制等多方因素,許多老墨模亟待修復和保護。“制墨是口傳身教的傳統手工技藝,墨模是影響墨錠造型觀賞性的關鍵因素,許多雕刻技藝現在已經失傳了。曹素功墨的生産性保護,要從庫藏老墨模的搶救整理開始。”墨廠相關負責人焦文紅説,“遺憾的是,墨廠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資料,而現有的部分資料不少還有錯誤”。

  2012年6月,市文廣影視局、市財政局共同制訂出臺《上海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設立市級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受益於該項資金,2015年10月,墨廠啟動首批100副墨模的整理和建檔,利用傳統拓片技藝保留墨模現狀,同時邀請墨文化的研究者對古舊墨模上的書畫進行研究。預計今年年底,將完成300副墨模的建檔。

  “傳世墨模的搶救整理,不僅是為了保護和研究,更是為了開發利用,使生産性保護落到實處。”在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筆墨有限公司總經理杜弘看來,生産性保護是最有成效的保護方式。結合市場需求,去年,曹素功墨推出近10款2兩“老模新做”的墨錠,很快便銷售一空。

  無獨有偶,有著200多年曆史的上海民族樂器製作技藝,也通過生産性保護的方式,繼續書寫著全新的篇章。“一方面要保護傳承核心技藝,另一方面也要面向市場,設計出具有時代感和市場競爭力的樂器。”上海民族樂器一廠辦公室主任鞏玲説。為了進一步豐富古箏的舞臺表現力,完善樂器的聲學品質,由傳承人帶領的研發團隊進行了適度創新,于2014年成功研發低音古箏,而且實現了古箏用弓拉奏的演奏方式。樂器的外觀也變得更多姿多彩,製作團隊嫁接融合雕刻、竹編、漆器等多種非遺製作技藝,使樂器外觀更具觀賞性。

  進校園尋覓傳承人

  非遺技藝需要深耕細作,“缺傳承人”一度是非遺傳承所面臨的最大問題。2013年起,根據《上海市文教結合三年行動計劃》,全市積極推動非遺保護的文教結合,重點推進非遺“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通過打造“上海非遺學子展館行”等品牌活動,累計吸引青少年觀眾40余萬人次。

  “絨繡技術在上海有100多年的歷史,沒得到廣泛普及,其根本原因是小眾的消費群,技藝傳承都在少數人手裏,而且費工時,沒有五年、十年功夫,繡不出像樣的藝術作品。”上海絨繡洋涇傳習所相關負責人張慧穎説。為了促進絨繡技藝的普及推廣,傳習所一方面與國際知名皮草公司跨界合作,運用粗針、細針、板針、嵌線、拉毛等多種工藝,創意設計絨繡皮草包袋等新産品;同時開發背包、錢包、抱枕、絨繡現代椅等衍生品,拓寬新的銷售市場。傳習所還採用線上線下同時教學的方式,培養絨繡傳承人。洋涇社區學校建立了“自嘠繡”平臺,社區退休阿姨可以通過視頻自學絨繡;而傳習所則融傳、習、學為一體,既有傳承人的作品展,也有免費開班授課的絨繡課堂。

  身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龍鳳旗袍繼承蘇廣成衣鋪鑲、嵌、滾、宕、繡、繪、鏤、雕、盤等傳統工藝技藝,仍然保留了手工為主的製作技術,從選料到完工,一個複雜的盤扣需要7天的工作時間,一件旗袍則要花費20多天的時間。慢工出細活的“老字號”從哪尋找傳承人?龍鳳旗袍非遺項目負責人陶堯康的答案是“學校”。

  2011年6月,上海龍鳳中式服裝與上海逸夫職校合作辦學,“龍鳳”傳承人親赴學校傳藝授課,將優秀傳統技藝介紹給更多的年輕人;上海龍鳳中式服裝成為學生的技藝傳習所與實習基地。“之前一直擔心手藝傳承青黃不接,校企合作後,每年都有年輕人進來,龍鳳旗袍後繼有人了。”陶堯康笑言,2014年以前,旗袍製作車間工人的平均年齡是42歲;陸續吸納年輕人後,現在已經降到了36歲。製衣車間中,老師傅帶著新徒弟,延續著龍鳳旗袍的傳承。

  江南絲竹是流行于蘇浙滬一帶的傳統器樂合奏形式,極具地域特色。為了推進江南絲竹的普及傳承,2014年,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啟動為期三年的上海市江南絲竹保護傳承基地創建工作,現已在全市各區建立22家傳承基地。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張黎明説,該中心先後組織了“海內外江南絲竹邀請賽”等多項賽事,“土生土長的江南絲竹在國際舞臺嶄露頭角。”

  目前,全市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55項(單項63項)、市級項目220項、區級項目400余項,國家級傳承人94名、市級傳承人647名、區級傳承人700余名。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正以人們喜聞樂見,且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傳承下來、推廣開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