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醫人需要具備何種素養?海派中醫流派如何傳承發展?10月10日下午,“第六屆文匯中醫藥文化講堂”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拉開帷幕,上海中醫名家齊聚會上,共論“海派中醫在當下的生命力:傳承與發展”。
據記載,上海中醫始於唐代,興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海派中醫是在近代上海特定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開放、相容、吸納、創新特質的上海中醫現象,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海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上海市名中醫王慶其稱,醫學的發展逃脫不開所處的歷史與環境,正是“海派文化”締造了“海派中醫”。1840年鴉片戰爭後,上海成為開放通商口岸,西方科學包括西方醫學,進入中國。上海中醫逐漸形成了中西醫學匯通的學術傾向。如裘沛然先生所説:“海派”是無派之派,即海納百川,包羅萬象,各派均歸於海,精英高才,聚集上海,匯集成大派,學術海量,不拘一格,吸收眾長。在王慶其看來,這些見解對於研究海派中醫學術內容具有很好的借鑒,通過挖掘、學習、傳承、研究海派中醫文化,有助領會海派中醫學術經驗的真諦,傳承海派中醫學術的思維方式,培養一代海派中醫新人。
燦若星河的海派中醫裏,名門名派很多。活動上,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推拿科主任、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推拿研究所臨床研究室主任孫武權分享了丁氏推拿流派的歷史與今天。據介紹,在丁氏推拿丁氏一派中,以丁樹山一支成就最為輝煌。丁樹山之子丁季峰,是推拿創新發展的代表人物,其弟子有嚴雋陶、沈國權、是有康等,多在岳陽醫院行醫。目前,丁氏推拿已入選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在孫武權看來,傳、承,是構成流派的核心鏈,傳體現了傳道、授業、解惑等作為師傅應該完成的使命;承是承納、吸取、運化,即在學習過程中將老師所傳轉化成自己的。在這一過程中有吸取,也有摒棄,但失去了這一連結就沒有流派産生的可能。
據介紹,2011年起,上海市將“海派中醫流派傳承工程建設”列入第一輪中醫藥三年行動計劃,包括丁氏內科、夏氏外科、石氏傷科、蔡氏婦科等在內的15個流派均納入其中。此舉得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度認可,從而啟動全國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