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大糧倉”華麗變身“藝術秀場”

2017-10-25 09:40:32|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亞洲最大糧倉”華麗變身“藝術秀場”重回大眾視野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近日,坐落于浦東黃浦江濱江的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以2017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主展館的身份重新回到大眾視野,昔日“亞洲第一散糧筒倉”完美變身。作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重要工業遺産,八萬噸筒倉改造項目對於承擔改建修繕的上海建工一建集團是一個挑戰。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八萬噸筒倉的修繕工程與普通建築裝修工程不同,八萬噸筒倉改造項目由地上8層工作樓及2層筒倉、倉上建築組成,建築面積約13000平米,從申請到施工的每一個細節都需經過嚴格審批、研究、商定。八萬噸筒倉改建並不是簡單的“換層皮”,而是要保留工業時代的剛硬之美和拙樸氣息,延續和保護其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使其在新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中獲得新的價值和意義。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改建方案最大化保留筒倉原始風貌,進行內部佈局重新分配調整,堅持“修舊如舊”的文物修繕原則,既要突出其濃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又要讓古貌煥發新顏,難度很大。比如看似簡單的筒倉外窗修繕,難度卻不小,基於對本建築此次展示用途的考慮,並結合遺存的窗戶,對筒倉外窗修繕劃分了不同的施工方案;對於變形嚴重的鋼窗結構,進行分單元拆除,仔細復核原窗尺寸,製作成單元窗框,對於油灰膏的填嵌也進行了不同品種的樣板施工,最終選定了顏色材質相倣的油灰膏進行大面積施工,在不破壞原鋼窗風格基礎上,保持了鋼窗原有的“風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

  採用高新技術,如採用測量機器人和三維掃描技術,通過測量機器人的追蹤功能和360度全方位棱鏡的配合,對測量點進行實時自動的捕捉,進行實時且精確的測量和放樣,並運用數字化、信息化措施來確保文物保護建築和歷史保護建築的安全性和建築修復方案的合理性。

  八萬噸筒倉改建最大亮點是在原筒倉室外加裝6台室外自動扶梯,使人們在參展的同時也能欣賞到北側黃浦江以及整個民生碼頭的壯麗景觀,設計師在懸扶梯下部設計了藝術不銹鋼板。不過藝術不銹鋼板表面肌理材質較為特殊,經反復研究討論後,才完成了這部分工作。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

  經過幾個月的精心修葺、加固,使得今日的筒倉恢復了它最初古樸、優雅、壯觀的面貌。10月15日對外開放後,成為了上海城市更新又一處個性化展示空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