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原來民樂還可以這樣!《上海奧德賽·外灘故事》在滬首演
圖片説明:《上海奧德賽·外灘故事》綵排現場圖(圖片由上海民族樂團提供)
隨著音樂的節奏有緩有急、有張有馳,大螢幕上從線條的編織到水墨慢慢潤染開來,呈現出清晰的外灘經典建築,觀眾們沉醉其中。今晚,由德國著名作曲家克裏斯蒂安·佑斯特(ChristianJost)創作並指揮的民族音樂會《上海奧德賽·外灘故事》在上海大劇院上演,展現出新穎的民樂新音色。
外國作曲家寫一整臺作品:探索民樂的新可能
這部由上海民族樂團、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共同委約佑斯特的作品,在他本人看來很獨特。西方管弦樂隊跟中國民族管弦樂隊有本質的不同,在樂器的形制、構造、發音、音律上也有本質的區別,如何將自己的經驗帶給上海民族樂團,對於佑斯特來説是個有意思的挑戰。為了充分了解每一件民族樂器,在創作前約斯特專門與上海民樂團的樂手們進行一對一的會面,對方向他講解、演奏每一件樂器的音域和演奏技法。
中國民族樂器個性非常強,佑斯特賦予了更多的交響性,讓整個民族管弦樂的“生長空間”更加和諧、柔和,而不是扁尖雜。細化到樂器,讓嗩吶以輕柔、緩和的方式吹出來,將高胡、二胡、中胡整個聲部像一個人一樣在演奏……在樂隊的排列上,低音提琴被放到高胡、二胡聲部旁邊,襯托出高胡、二胡的音色,加緊聯繫,讓所有樂器變成一個整體。
最終,《上海奧德賽·外灘故事》由《東方韻味》《浦江明珠》《伊甸園之橋》《中華第一街》和《外灘》五個篇章構成,呈現新舊事物共存、多元文化相融的魅力之城——上海。充滿律動和畫面感的音樂,跳脫出民族音樂的慣性表達思路,觀眾可以感受到新的音樂思維和色彩。
近年來,也有外國作曲家創作上海主題的音樂作品,但以西洋交響樂形式居多。外國作曲家寫一整臺民樂作品,在上海民族樂團史上還是第一次。“在與佑斯特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民族管弦樂有這樣一種可能性。”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説:“民樂現在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隨著中國越來越開放、國際化,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作曲家加入其中。在樂隊的寫法和舞臺呈現上,我們還有很多的嘗試要去做。”
當代繪畫與民樂相得益彰:讓人耳目一新
整部作品以上海外灘為起始點,全面展現歷史底蘊、城市內涵與美好願景。從第二篇章《浦江明珠》開始,音樂會大螢幕上開始出現上海畫家毛冬華的作品《外灘心影》。通過多媒體技術手段的融入,虛實結合,使靜態的繪畫藝術,隨著音樂的流動起伏變化,盡情舒展,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覺體驗。同時,音樂會還採用了戲劇舞臺劇的光影造型。光影藝術與繪畫的巧妙結合,使音樂更具現場感。
如果説上海民族樂團用音樂講述了一部非同凡響的上海“史詩”,毛冬華則用畫作來表達對上海的感情。她將外灘和上海其他的經典建築以及人文印象,通過手中的畫筆一一呈現在觀眾面前。“不管是民樂還是中國畫,都面臨現代性轉型的問題。”從2008年至今,經過近十年的實踐,毛冬華在中國畫題材、繪畫手法上有所突破。她的作品具有中國傳統工筆和寫意的畫風,更融入了西方的素描和油畫風格。其精細的線條勾勒,精至毫發。
毛冬華説:“民族音樂和德國指揮家、中國水墨畫和多媒體動畫,在復調樂章中融入民樂的美妙線條,在多層次積墨中穿插著水墨線條,點、線入面,點、線帶面,宛如書法中的行草,宛如城市中的穿梭的立交高架,共同奏響演繹偉大時代的宏偉篇章。”她表示,這次合作對中國畫有很多啟發,希望將傳統文化作為一張名片傳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