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微更新 讓居民有更多獲得感

2017-11-15 08:49:50|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舊裏新貌 ③ | 為了一戶居民的利益,做好的更新也要推倒重來

  “微更新的落腳點是讓居民擁有獲得感,在微更新過程中,街道與設計師充分尊重居民的意見,微更新啟動前有居民聽證會、過程中不斷接受居民新的意見,即便做好的更新方案如果影響到居民的生活也會推倒重來。” 負責天津路500號項目的微更新團隊説。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寧波路587弄,也叫愛民弄,當年因為好八連露宿在貴州路而得名,是有著近百年曆史的小尺度石庫門街坊。正因為尺度小,在微更新中設計師螺絲殼裏做道場:在小區內日照時間最長的中間建築與圍合建築之間的四處空擋,搭建了空中晾衣架,晾衣架被設計成六邊形,可以最大面積地利用公共區域,晾衣架中內置了燈帶,晚上可以作為小區的路燈。

  不過,這個小小的晾衣架卻讓街道與設計師糾結了好久。有戶居民提出,晾衣架可能會擋住自己家的窗戶,燈帶會影響到自己晚上休息。街道與設計師根據居民需求反復修改方案,最後晾衣架與燈帶裝上去後,又根據這戶居民的意見取了下來,調節了晾衣架的角度與燈帶的亮度再裝上去。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

讓設計師糾結的晾衣架。唐燁攝

  “微更新的落腳點是讓居民擁有獲得感,在微更新過程中,街道與設計師充分尊重居民的意見,微更新啟動前有居民聽證會、過程中不斷接受居民新的意見,即便做好的更新方案如果影響到居民的生活也會推倒重來。” 負責天津路500號項目的微更新團隊説。

  微更新,要最大程度達成居民的共識

  “你是街道的同志吧,有件事情我想和你説説。”上周,記者跟著負責對接該項目的街道自治辦主任徐宇鳴到愛民弄採訪,才進小區門就被一位上了年紀的居民拉住。

  愛民弄的設計師對小區進門的一處公共廁所進行了改造。這個公廁原來非常簡陋,沒有廁所門,窗口處沒有窗戶,是敞開的,人在裏面上廁所完全沒有私密感。設計師為公廁設計了百葉窗和百葉門,又在廁所外墻頂部設計了一圈空擋用於排氣。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

被一戶居民“投訴”的公廁,設計師和街道即將再次修改設計。唐燁攝

  拉住街道負責同志的居民,就是為了這一圈排氣的空擋而苦惱。她家住在二樓,與公廁頂部距離兩米多,她説有了這個排氣空擋後,公廁的氣味全部順著空擋飄到她家,她家連窗戶都沒辦法開。為了減少氣味,她這幾天成了公廁的義務保潔員,有空就拎著水桶去沖洗公廁。

  街道負責同志聽了頻頻點頭,答應將居民的意見帶回去與設計師商量,儘快優化方案,不讓居民的生活受到困擾。

  “每戶人家都有各自的訴求,微更新要最大程度的達成居民的共識;即便為了一戶居民的利益,做好的更新方案也要推倒重來。”

  天津路500號里弄有一處屋頂平臺,街道與設計師發現這裡是小區陽光最好的地方,一幢樓的居民都喜歡拿著竹竿到這裡晾曬衣服,但由於空間有限,居民為了搶空間經常産生矛盾。街道與設計師最初在這裡設計了幾排立體衣架,底座之上有一層層晾衣桿,既增加了晾曬面積又美觀;但安裝後,居民覺得底座佔據地方,還容易絆到人。於是,立體衣架拆了後,街道和設計師又重新設計,最後鐵鏈加鋼管這一最傳統的晾衣架受到了居民歡迎。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3

共享天臺上更改了幾次設計的晾衣架。

  愛民弄通道兩旁佔據公共空間的私搭水鬥特別多,最初設計師從美觀角度考慮,要對通道進行整體規劃,需要將水鬥全部拆掉。但在徵求意見中,街道與設計師發現,很多水鬥都有居民生活的實際需求,僅僅為了美觀,拆除水鬥而影響居民生活並不可取。街道與設計師推倒了原來的設計,將確有生活需求的居民水鬥進行了重新設計,使其與整個通道的整體設計融為一體。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4

弄堂的公共通道被進行了整體設計

  哪不更新,也是由居民説得算

  天津路500號里弄,有一處五樓到六樓的樓梯,非常奇特:踏板與扶手由鐵板簡單焊接起來,樓梯窄得只能容下一人通過,且非常陡峭,踏板與踏板之間都沒有封閉,留有很大的空擋,由於房屋結構特殊,樓梯之下是懸空的,如果從樓梯上掉個東西,就直接掉到了一樓。記者上下這處樓梯時,街道負責同志堅持要走在記者前面,因為“怕記者望下去,覺得空蕩蕩的,會腿軟”。這處樓梯之上住著一戶人家,還有一處居民們經常上來曬衣被的天臺。多年來,這戶人家與曬衣被的居民每天走著這處樓梯,上上下下。

  考慮到樓梯的安全性,街道與設計師非常想“動”一下樓梯;但遇到很多困難。樓內空間非常跼踀,樓梯延伸到五樓的一端越過三戶人家的門窗。街道與設計師最初想延長樓梯的長度,以增加穩定性,但梯身會經過五樓兩戶人家的房門上,兩戶人家不喜歡一齣門頭頂上有遮擋,也擔心有人在樓梯上走路會産生噪音;還有一戶人家覺得,樓梯延長後,走廊的空間變狹窄了,“自己以後搬家,東西可能從走廊裏抬不出來”;延長後的樓梯,落到五樓住在距離樓梯較遠的一戶人家門口,對“平白”多出來的遮擋,這戶人家強烈反對。街道與設計師又想到做個旋轉樓梯,但不是碰到這戶居民的窗就是碰到那戶居民和門,空間有限,實在沒有騰挪的餘地。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5

奇葩樓梯。唐燁攝

  後來,街道與設計師想對樓梯做些微調,比如,添加一些擋板,讓站在樓梯上的人往下看時,不會覺得太空蕩。但樓內多數居民都不同意。有居民説,她幾十年走熟了這個樓梯,抱著被子不用看路都能爬上爬下,如果多一級少一級臺階,都會不習慣。最終,街道與設計師放棄了對這處樓梯的改造。不過,街道與設計師都表示,當居民有改造這處樓梯訴求的時候,他們還是會努力想辦法進行改造。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6

唐燁攝

  “微更新的營造方式,是為民服務,是共建共享。要發揚社區民主和社區協商,方案既然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就要‘由民做主’,更要培育居民‘與己有關’的觀念,共同參與公共空間的設施維護和長效運營。”街道辦事處主任任偉峰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