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現代理念創作“非遺” 280余件作品參展
圖片説明:苗族刺繡代表性傳承人楊再美(中)和女兒(右)在苗繡長卷《錦繡臺江》前合影
11月16日,一場主題為“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展覽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舉行。一走進大門,眾多人紛紛在22米巨幅苗繡長卷《錦繡臺江》前合影。據悉,作為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經驗交流會的一部分,展覽匯集了來自全國十八所高校的280余件作品。
自2015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實施以來,各參與高校的老師和學員們在“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指導下,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本次展覽的作品涉及刺繡、造紙、陶瓷、木雕、玉雕、琺瑯、竹編等諸多傳統工藝,既有多種工藝的融合,也有不同材料的結合,成為非遺工作的有效實踐。在現場,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姚艦帶來《色彩理論課》,通過網絡直播展示研培計劃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她告訴記者:“參加研培班的學員本來就有經驗,通過課程了解色彩體系,科學地進行調配,最後進行大作業的創作。”
圖片説明:在現場,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姚艦帶來《色彩理論課》
繡卷《錦繡臺江》由百名非遺苗繡傳承人共同完成,歷時一個多月,通過不同針法繡制出了劃龍舟、紡織布、耕種等生活場景,被譽為“苗族人的清明上河圖”。其主繡人楊再美是苗族刺繡代表性傳承人,她花了三年的時間復原了織錦繡,這個繡法神奇之處在於繡布背面看不到針線腳。楊再美帶著女兒一起來到展覽現場,女兒也很喜歡刺繡,她正一一傳授女兒苗繡技藝。
圖片説明:楊再美與設計師合作的“幸福鳥”系列作品之一
在展覽現場,楊再美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穿的鞋子,這是她與設計師跨界合作的“幸福鳥”系列作品之一。古老多變的針法與皮革工藝相結合,繡片圖案追溯著苗寨的“幸福鳥”傳説,鳥的尾巴輕盈衍伸,滿溢著生命的動感。作為2016織繡班研修班學員,她告訴記者:“最大的收穫就是接觸到許多現代的設計理念和想法。設計上打破封閉性思維,苗繡色彩元素可以更時尚。”她相信將傳統的織繡手工藝文化與現代設計相結合,一定會迸發出更精彩的火花。
東陽竹編自殷商時代就已問世,至今有1200多年的歷史。歷經千年,東陽竹編愈加精美:精巧的工藝、獨特的風格、優美的造型加上優雅的色彩。東陽竹編非遺傳承人何紅兵去年參加了2016竹藝研修班,隨後在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平臺的策劃下與荷蘭設計師跨界創作。在竹燈的創作中,何紅兵在竹的編織、色彩運用與立體造型上做足了功夫,一起探討並創作出創意竹製品。
圖片説明:陽竹編非遺傳承人何紅兵與荷蘭設計師跨界創作“大竹燈”系列
此次展覽中的“大竹燈”系列是東陽竹編非遺技藝與當代設計理念融匯,造型行雲流水,色彩斑瀾靈動。何紅兵説:“以前做的東西比較傳統,參加研修班後,與來自全國各地的竹藝傳承人相互切磋學習,在課程中進行思想碰撞,獲得新的理念。竹編藝術融入裝置藝術,從疏密、色彩等編織技藝來展現燈光。”目前,“大竹燈”系列已經接到很多預定單,他繼續開發新産品,除了現有的懸挂燈、壁燈,還有落地燈等。
非遺結合當代生活可以更有生命力。有個可喜的現象,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運營總監章莉莉告訴記者:“從去年的中年人到今年的90後,參加竹藝研培班的學員年齡越來越年輕。因為他們的父母覺得不錯,今年孩子也來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