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們愛上中華創世神話“女媧補天”

2017-11-22 16:46:45|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讓孩子們愛上中華創世神話!上海排了這樣一部“女媧補天”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圖片説明:《創世》劇中的角色水神、火神設計圖

  “女媧要更具人性,不要戲曲范兒。”在一個下著小雨的午後,上海木偶劇團的排練場裏,一群年輕演員在團長何筱瓊的帶領下,正如火如荼的為他們的原創新戲《創世》排練著。明年1月,這出木偶劇就將在滬上演。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圖片説明:木偶劇團的演員們正在朗讀《創世》劇本。

  國際導演打造中西合璧傳統戲劇

  木偶劇《創世》是上海市“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第一批創作任務之一。雖然以創世神話為原型的藝術創作頗多,但以女媧補天為題材,加入新編的原創故事,製作成兒童互動性強的木偶劇,恐怕還是第一次。正因身披許多“第一次”,上海木偶劇團從上到下都不敢怠慢。團長何筱瓊説,為此,劇目在創作之初,就邀請了來自新加坡的導演與舞臺設計團隊。

  也許很多人會有疑問,一個中國題材的劇本,怎麼會邀請來自國外的導演和設計團隊?何筱瓊説,這與上海木偶劇團這幾年“請進來、走出去”戰略大獲成功不無關聯。此前,上海木偶劇團就把《花木蘭》改編成皮影戲,在國際賽事中斬獲重要獎項。除了“叫好”,這樣的創新劇作還十分“叫座”。獲獎之後,國際巡演訂單紛至遝來,這讓木偶劇團嘗到了“甜頭”。何筱瓊分析説,《花木蘭》在國際上知曉度不低,加上皮影戲作為中國傳統藝術,也深受國外人士喜愛。這版《花木蘭》中一大特色是,對於光與影的運用十分現代化,讓人倍感“洋氣”。這種中西合璧的效果,獲得成功實屬自然。因此,在此次《創世》的創作過程中,上海木偶劇團也毫不猶豫的邀請了國際團隊。

  “新加坡導演以前創作過許多先鋒話劇,並且新加坡也是一個多民族文化融合之地,華人導演的背景,有利於他理解中國傳統神話故事。”何筱瓊説,導演著力於思考演出的思辨性、民生性,加上許多互動,確實為現場表演增色不少。其他演員們也紛紛表示,由於導演要求嚴格,他們聲臺行表的練習上也更加認真、努力。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圖片説明:上海木偶劇團團長何筱瓊帶領演員們朗讀劇本。

  原創劇本有一個“中國芯”

  雖然舞臺表演上的手法,借助了許多創新、先進的形式,但整個劇本,依然有著一個“中國芯”。原創劇本來自上海話劇中心的編劇韓丹妮。“光中國神話故事我就讀了好幾遍,但始終覺得神仙的時間線挺亂的。”這反而給韓丹妮留下了創作發揮的空間。韓丹妮是話劇中心借調來木偶劇團“體驗生活”的,在記者採訪時,劇本已經改了8版。創作之初,韓丹妮就設想把這部傳統戲加上一點現代感,這與新加坡導演團隊不謀而合。

  雖然講述的是“神仙打架”,女媧犧牲自己補天的傳統故事,但《創世》的開局卻很現代。人類的誕生帶來了文明,文明的進步中誘發的人類的貪婪和慾望需要正視。導演和編劇創作這齣戲的主題如此,全劇也一直圍繞“人、動物、自然生態之間的關係”展開情節。期間,劇本雖數易其稿,但主題始終未變。韓丹妮説,劇本初稿完成之後,她還經過了一場“大考”——“朗讀會”專門評議。“朗讀會”作為木偶劇團的一大特色,目的就是“打磨劇本”。演員們代入角色朗讀,由木偶劇團邀請各路傳統文化“大家”評議。每個小細節都不放過,反復幾輪修改,堪比“大片”水準。在隨後的排練過程中,只要發現不順暢之處,韓丹妮都會蒐集大家意見、細心修改。進入11月的綵排期後,劇本的改動雖然幅度不大,但更為精益求精。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圖片説明:《創世》的演員們進行排演。

  如何讓孩子愛上中國神話,《創世》團隊這樣説……

  編劇韓丹妮説:“這出傳統戲,一定會讓現在的孩子們有所收穫”,這也是她在戲中加入現代情節的初衷,“先得引起孩子們的注意”。

  對於如何在孩子中傳播傳統文化,團裏最小的演員,1997年出生、在這齣戲中扮演“水神”的鄧欣欣説:“現在這一輩的年輕父母,很少有機會為他們的孩子講述中國神話故事。”在鄧欣欣的觀察中,創世神話雖然現在被稱之為藝術、文化,但歸根結底,還是通過父母口述,講給孩子的“睡前故事”。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大眾對文化品位的改變,很少有父母會刻意為孩子系統的講述此類神話故事了。“不妨讓他們帶著孩子,走進劇場,觀看演出。”鄧欣欣很有自信通過《創世》的表演與現場互動,孩子們一定會對傳統文化産生興趣,父母再適時從旁講解,傳統文化傳承就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完成。

  “這個作品是給孩子們看的,既要符合他們的口味,又要把傳統文化所要傳達的精神講清楚”,何筱瓊透露,為了讓小觀眾們更好的理解該劇主題,主創團隊還有意增添互動環節,讓孩子們現場使用環保、廢棄材料製作小木偶、小道具。何筱瓊認為,雖然兒童木偶劇的觀眾是孩子,但他們的思想成熟度遠超家長的想像,傳播傳統文化也大可不必“端起架子”。創新表演手段、古今結合,在寓教于樂中完成既叫好又叫座的傳統文化傳播,才是傳統藝術發展的出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