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安:走訪有“工具包” 服務更高效

2017-12-04 09:22:57|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靜安率先推出重在社區調研的“分析工具”,助居委會精準客觀找出社區需求與問題 走訪有了“工具包”,服務更精準高效

  靜安區芷江西路街道的北方佳苑小區,11月中旬,由三興居委會出資對小區的主門進行了“微更新”:原來人車混行的進出口改為人車分流,簡陋的小區門頭被重新裝修進行了美化。花錢不多,改造難度不大,但居民滿意度頗高,大家都説“這才有點商品房小區的味道”。

  看到居民們滿意的笑臉,三興居委幹部終於放下一顆懸著的心。“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1+6’文件出臺後,財政資源向基層傾斜,如今居委會為社區服務不差錢了;不過,居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服務,居委幹部卻像‘腳踩棉花——沒底’。”不少基層幹部都有這樣的困惑。今年,靜安區在全市率先推出了一套重在社區調研的“分析工具”,濃縮在《靜安區社區分析工具指導手冊》中,幫助居委會精準客觀地找出社區的需求與問題。“社區分析工具”在8個街道的9個居委會試點半年後,如今已在全區275個居委會推廣實行。

  一下就抓到了居民的需求點

  北方佳苑小區是個有著400多戶居民的商品房小區,建於2005年。對這樣較新的商品房小區,居委會幹部過去往往會覺得,公共服務設施比較齊備,服務社區居委會應該朝提升社區文化氛圍方向努力。沒想到,運用了“社區分析工具”後,得出的結論完全不是這樣。今年5月,拿著“社區分析工具”中的調研樣本,居委幹部挨家挨戶走訪居民,獲得了居民的需求信息數據。

  記者看到,這份“社區分析工具”是由幾十頁調查問卷與使用説明組成,核心是以基層幹部為主對社區居民進行信息、需求、資源等方面的調查、資料統計與梳理,在此基礎上進行分類歸納、制定方案、回應居民等。

  在分析數據時,三興居委會發現,北方佳苑小區居民對改善公共設施的呼聲竟高達92%,完全超出居委幹部固有的思維模式。於是,居委幹部按照“社區分析工具”中“方案實施”的要求,多次組織居民訪談,了解到很多小區居民對於小區主門人車混行與門頭裝飾過於簡陋頗有微詞,希望能對此進行改善。

  根據這個需求,今年7月,居委會啟動了對小區主門的更新項目,設計方案很快在小區居民中高票通過。“居民對自己提出的需求和問題有了關注的內在動力,從旁觀者成為利益相關者,成為社區治理中可依靠的對象。”居委幹部都有了這樣的感覺。

  靜安區民政局副局長黃蓓華説,“社區分析工具”是實現精準服務的基礎工具,通過將掌握的信息、資源、需求通過數據化的方式呈現,不僅讓街鎮和居委會判斷出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實事項目與資金安排,同時給予政府相關部門對社區分類指導、政策扶持、政府決策以數據支撐。

  全區正繪製最全社區“圖譜”

  今年夏天,大寧路街道寶華居委會書記李華帶著居委幹部、黨員居民、塊區長,跑遍寶華商品房小區的1200多戶人家,終於拿到了小區建立十多年來最全的居民“圖譜”。

  運用“社區分析工具”,最難的是要一家家上門做走訪調查,老小區還好些,商品房小區往往存在進門難的情況。黃蓓華記得,第一次向試點的9個居委會幹部介紹這套分析工具時,大家吵成一鍋粥:“每戶人家都要去做幾頁紙的調查,怎麼可能?”

  最終,9個居委會都欣然領下“任務”,不少居委會還選擇了工作難度較大的商品房小區、矛盾較多的小區。一處試點居委會的幹部,上門調查了一幢因鄰裡糾紛較大讓“幹部都不敢走近”的樓組,發現這裡的居民普遍覺得“樓內缺少收快遞的公共設施”。在居委幹部協調下,樓內幾個熱心居民將自己的家作為“快遞接收點”服務他人,這一舉動不但方便了鄰居,還一下打開了不少居民原來相互封閉的心門。

  如今,“社區分析工具”還成了帶教、培養新人的有力手段,不再限于一問一答的經驗式傳教,“社區小白”也能通過“社區分析工具”迅速了解社區、走進社區。

  目前,靜安所有居委會都已完成社區分析方案制定、問卷調研與入戶訪談等信息排摸,並開展需求度排序、回應主題篩選、回應方案制定等工作。區民政局還委託區居委會工作研究會專業團隊進行過程跟進、開展培訓,為居委會執行社區分析工作提供技術保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