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裏新貌:石庫門弄堂內藏著這樣的風景

2017-12-07 09:30:15|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舊裏新貌 | 南昌路、淮海路背後,石庫門弄堂內藏著這樣的風景

  南昌路上的善慶坊,一進大門的主弄堂最近換了新貌。一側是圍墻,一側是石庫門老房,兩側墻壁保留了老房原來的鵝黃色底色,藝術家們在上面繪製了海派風情的藝術畫,跳橡皮筋、鬥蟋蟀、乘風涼……發生在老上海里弄中的兒時情景活靈活現地躍然墻上,一抬頭還會撞見畫在居民窗棱上的小貓與白鴿。不少外地遊客經常會走進來,拍拍照,再跟著墻上標著的拼音,一板一眼地學習“上海話”。

  瑞金二路街道,轄區大部分處在衡復風貌保護區中,文化底蘊豐富。今年以來,街道結合區域特點,探索在石庫門里弄中進行微更新:老弄堂的環境與面貌大為改善,更多海派風情文化元素被融入其中,增加了歸屬感的居民與社區單位都積極參與其中。

  老弄堂內的上海風情走廊,吸引外國人進來拍照

  善慶坊所在的南昌路,本身是一條有故事的小馬路。文學大師郭沫若、“人間四月天”的徐志摩、早期上海黑白電影的著名演員趙丹、一代文學大師巴金、著名畫家徐悲鴻、林風眠都曾居住于這條路上。路上的老式居民樓風格多樣,西式的新式里弄、法式的鄉村別墅、南歐的花園小宅較多。善慶坊就屬於新式里弄,建於1936年前。房子近似現代的三層聯體小別墅,樓上人家都有別致的小陽臺,樓下人家屋前有一個小院子,很是精緻。著名書法家錢君匋在此居住過。

  不過,多年來,善慶坊管理比較混亂,特別是一進大門口的主弄堂,儘管不算寬,但因是小區內一處比較寬敞的公共區域,經常被居民堆放一些自家的雜物與垃圾,嚴重影響環境美觀。

  不久前,街道與居委會在社區走訪企業時,同在南昌路上的一家共建聯建單位提出:想對善慶坊進行藝術美化。這家單位是一家設計公司,旗下有一批藝術家,他們經常走過善慶坊門口,非常喜歡其建築風格。

  在徵求了居民的意見後,街道、居委會與這家社區單位一起商量出美化方案:對善慶坊的門頭進行更新,設計出黑色鐵質的鏤空門頭,與其新里風格相匹配;主弄堂比較寬闊,邀請海派藝術家、上海非遺文化傳人羅希賢設計一組反映老上海里弄風情的墻面畫。為了不破化石庫門原來的墻壁底色,墻面畫也以鵝黃色為底,上面進行人物與場景的勾勒,還配上上海話的拼音,方便外地與外國遊客的閱讀拿著這一方案,街道、居委會與設計師上門向善慶坊的居民徵求意見。住在距離弄堂較遠的幾幢老房的居民,全部同意這一方案;住在弄堂口的兩幢老房居民就有些猶豫了。

  石庫門老房的空間非常有限,居民對主弄堂非常珍惜。而美化後的弄堂,意味著居民要改掉原來弄堂堆物的習慣。

  在設計者一遍遍介紹設計完的效果後,沿線居民開始慢慢接受這一方案。沿線有幾戶居民的家門口就開在弄堂裏,設計師還貼心地將這幾戶居民家的遮雨棚與信報箱也納入設計中:一隻只白鴿“飛上”雨棚,老舊的信報箱被設計成紅黑色的復古箱,旁邊描繪上騎著自行車、正準備投遞信件的郵遞員,妙趣橫生。

  於是,設計師們忙活了十幾天,一組海派連環畫躍然墻上了,表現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圍繞“和諧、友善”,倡導形成弄內融洽的鄰裡關係。居民們都對弄堂的變化非常認可,不但主弄堂不再有人堆物,一側的兩條支弄堂也被收拾得乾乾淨淨。太陽好的時候,鄰居們就坐在弄堂內聊天,非常愜意。

  “瑞金二路街道轄區內,老建築風格較多,石庫門以新式里弄為主,相對舊式里弄,居民居住條件要好一些,城市更新的落腳點更多在改善公共空間、提升居民整體環境上。同時,街道文化底蘊豐富,城市更新要符合區位文化特色與特點,以精細化管理的方式提高街區品質。但單靠體制內的智慧與力量,並不能達到這些要求。在黨建引領下,街道黨工委注重共治共享,積極引入社區其他力量的參與,與居民共同營造有歸屬感、有文化內涵的社區。”瑞金二路街道黨工委書記甘淩波説。

  淮海路上藏著一條“弄堂綠廊”,半個小區的居民都加入“護綠”

  這樣的理念,還體現在淮海路上和合坊的微更新中。

  和合坊,位於淮海中路526弄,建於1928年,是紅磚墻、黑漆門、三層樓、六門戶的連體石庫門房子,與其他大部分灰墻石庫門弄堂相比,顯得更為莊重。

  儘管已是冬日,但一踏入和合坊,頓覺滿眼綠色。從主弄堂到支弄堂,從地上到窗戶墻上,從門邊到屋頂都綠意蔥蘢,就連空調的外機上都懸挂著綠色植物……原來,這是區綠化管理所、婦聯、綠辦指導下,瑞金二路街道瑞成居委會以及社會組織區文化公益促進會——都市綠農與居民在今年共同打造的自治項目。

  瑞成居委會書記譚劍輝介紹,居民原來對綠色種植相當感興趣,喜歡自己種些花花草草;但由於種植技藝欠缺,小區內的植物生長情況不佳。幾年前,區婦聯在此試點開展“果色家庭”項目,許多居民都參與其中,被培養成種菜高手。在此基礎上,今年綠化居民自治項目啟動,通過引導與輔導,不少居民又成為種綠高手。

  主弄堂內,一排訂制的花架沿墻而設,裏面種滿居民認養的綠色植物。據説,考慮到觀賞性和食用性的結合,目前小區內的綠化植物與一些具有觀賞價值的蔬菜同時種植,品種達到了100多種,保證一年四季都有綠色。記者採訪時,都市綠農的志願者剛好傳授居民種植技巧。其負責人説,他們定期安排技術人員到小區授課,還通過“點單服務”了解居民需求,及時安排定點服務。居民們可以在居委會的“點單板”遞交自己要求,由居委會統計後安排專業人員上門。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唐燁 攝

  項目沒有啟動前,居民喜歡在弄堂堆物,而花架一搭起來,大家自覺地把家門口收拾好。愛綠、護綠在這裡蔚然成風,小區250多戶人家有近半居民參與到自治項目中來。居民們更是將護綠視作一種責任,養花灌水相互幫助,遇到有人家出遊,大家還幫著一起養護這戶人家的綠色植物;妻子護綠,也帶動丈夫愛綠,家家的小朋友都懂得要珍惜身邊的綠色植物。在社會組織的設計下,綠化植物密集的地方被放上兩個園凳,供老人們坐在這裡享受生態。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都市綠農提供

  “瑞金二路街道的城市微更新,還注重與居民實際需求相結合。在居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力,才能讓微更新産生的效果長久。” 甘淩波舉例説,街道目前還對一些老公房進行微更新,考慮到街道人口老齡化高達40%以上,已在街道所有沒有電梯的老公房樓道內,根據居民實際需求安裝了便捷的座椅,供老年居民上樓過程中休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