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東路“微創術”為石庫門添彩

2017-11-14 10:32:39|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微創術”為石庫門生活添彩 南京東路街道啟動四個“微更新”項目,“復活”里弄傳統人居功能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8

承興裏的居委會經設計改造後,將空間功能最大化居民可以在此開會討論、舉辦沙龍。袁婧攝

  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對於上海這樣的特大型城市而言,“捻起繡花針”管理城市、治理社會,不但考驗著政府的能力和各級幹部對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堅持,也考察著黨對社會力量的組織動員能力。在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的過程中,記者走街串巷,搜索那些修補城市問題、繡出美好生活的“繡花針”,也把一幅幅日趨精美的“繡圖”展現在讀者面前,讓工作和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在閱讀“搜索城市管理‘繡花針’”的同時,對未來充滿更美好的嚮往。

  人民廣場,上海中心城區重要地標,風光無限,繁華興旺,卻也藏著成片老舊里弄住宅。那裏,沿街商鋪後廚的油煙排放量大,時常熏得附近居民無法忍受;各種線纜雜亂纏繞,辨不清是否還管用;消防通道時常遭遇雜物“梗阻”;成排竹竿上晾曬著的衣服,將原本昏暗的空間遮蔽得“不見天日”……

  老舊石庫門里弄的日常生活如何在城市變遷中得以有尊嚴地保留延續?黃浦區南京東路街道對“尊嚴”二字的注解是:既吸引年輕一代常來常往,也讓常年繾綣於此的常住民共享城市發展“紅利”,滿足廣大市民群眾對於美好生活的新嚮往、新需求。去年起,南京東路街道啟動試點“城市微更新”項目,包括貴州西、愛民弄等四個老舊社區,通過“微創手術”盤活里弄閒置空間,“復活”老舊石庫門建築的傳統人居功能。

  老建築裏的生活,因此多了一絲審美和情趣,望得到過去,也看得到將來。

  葡萄藤架下的綠色書屋,原是廢棄老閣樓

  新漆的綠色涂層添了一絲生機。沏一壺新茶,翻閱著雜誌,時間靜靜流淌,不知不覺就在這個老石庫門“社區書屋”待上一整天。若是趕巧遇上葡萄豐盛時節,還能在空氣裏嗅到一絲甜蜜的味道。

  這是四個試點之一———永康裏升級改造後的一景。眼前的場景讓人極難聯想到它改造之前的模樣:雜亂堆放的五金建材、陡峭生銹的簡易鋼梯以及一到下雨天便不堪重負的簡易雨棚……這裡曾經是永康裏老水泵房上方的一處空中閣樓,幾十年來,先是被用作五金店倉庫和辦公場所,後來被閒置,長期無人問津。然而這裡卻地處里弄的“黃金地帶”———兩條弄堂的交匯處。每日人來人往,一抬頭就能看到這間年久失修的破敗小屋。

  在啟動“微更新”改造以後,原本閒置的空間被徹底利用了起來。粉刷一新的綠色空中閣樓為已蒙上歲月痕跡的老石庫門建築群平添一抹亮色。攀緣的葡萄藤架與綠色書屋合而為一,成了社區居民歸途中的“綠色燈塔”。“帶上一台電腦,翻翻書,看看景,一天時間一晃眼就過去了。”這裡的居民,談起生活,無限嚮往。

  借天不借地,“共享晾衣場”誕生

  用“螺螄殼裏做道場”形容老石庫門社區生活再貼切不過。衛浴、廚房、臥室,一系列功能都要在十幾平方米空間內實現,“因困搭違”現象屢禁不止。其實,里弄間的“露天廚房”既增添了安全隱患,又受炎暑寒冬天氣影響,讓居民苦不堪言。

  不能壓縮公共空間,卻又要為居民實在地解決“買汰燒”問題,就地加裝通風設施成了“最佳方案”。位於天津路500號的這幢老石庫門建築,已有近百年曆史,建築結構複雜。目前公共廚房所在的位置處於夾層,通風條件極差,一旦到了飯點,炊煙繚繞,成了小區的安全隱患。“我們將在公共廚房的位置開幾個通風窗口,並且加裝管道,讓廚房的油煙可以直接從頂樓排到室外。”街道自治辦主任徐宇鳴告訴記者。

  “晾衣服”也是上海人家獨特的生活習慣。然而,“晾衣架”要怎麼在狹小的石庫門里弄之間伸展開呢?“共享晾衣場”由此誕生:小小一個露臺,既可以供樓內居民晾衣,也有木質休息椅可以讓居民盡收天際美景于眼底。“借天不借地”,這是上海地道的“做人家”智慧。沿途的燈箱也有妙用,既可以在夜晚溫暖下班者的歸途,又可以在白日當作晾衣架使用,可謂“24小時”服務居民。

  “日頭”正好的季節,居民可以在室外晾曬,但到了黃梅季節又該如何是好呢?試點之一的承興裏,為解決居民陰雨時節無法在室內晾曬衣服的困難特意升級改造“公共洗衣房”。在這裡,洗衣機和烘乾機一字排開,除了繼續為社區孤老免費洗衣,也將面向社區居民開放。

  能烘焙可健身,老弄堂也有“現代感”

  愛“扎臺型”的上海人家還講究“面子”:幾十平方米的空間,平時住人都嫌擁擠,遑論還要招待來客;“共享客廳”應運而生。位於宏興裏試點的這處“共享客廳”裏,全透明的落地玻璃窗,亮堂得讓人開心。“居民們可以在這裡一起做蛋糕、招待客人,空間大、也有‘面子’。”貴州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方皖瑾介紹,“共享客廳”的使用標準正在由居民代表協商議定,可能採取預約制向居民開放,未來或可用志願積分換取優惠或無償使用。

  “健身慢跑”是現代人的健康生活方式,微信運動裏的“過萬族”常常惹人欣羨。如今,石庫門里弄間的居民們也有了自己的健身步道:毗鄰小吃店林立的南京東路,愛民弄試點附近的居民原本深受餐飲後廚臟亂環境的困擾;如今,原本佔據公共通道三分之二的餐飲後廚被撤走,斑斕的健身步道讓人眼前一亮。年近古稀的居民湯阿姨驚喜不已:“以前下雨天經常會有老人跌跤,現在有了健身步道,老人不容易摔跤,孩子也有地方玩耍。”抱著兩歲多的小孫子,湯阿姨眼裏盛滿了對新生活由內而生的嚮往。

  在墻壁內埋下一顆顆種子,從過去延伸到未來———南京東路街道“微更新”項目,還將蕨類植物的種子埋在新修葺好的墻壁內,待到氣溫合宜的時節,種子便會生根發芽,為老石庫門建築注入新的生機。“為老建築做‘微創術’,就是要讓這些曾經刻下美好記憶的老建築重新煥發人文魅力,植入更豐富的現實生活功能,通過持續探索‘留、改’新途徑,不斷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街道黨工委書記張婷婷説。

  左右張望,抬頭看天,少了往日的紛擾和逼仄,很多居民願意指指家門得意地介紹:“想當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