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劇《孔乙己》為上海小劇場戲曲節揭幕

2017-12-12 09:57:48|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淮劇《孔乙己》為第三屆上海小劇場戲曲節揭幕 小劇場用“減法”考驗地方戲多樣化發展

  正在舉行的上海小劇場戲曲節,匯聚了來自全國京、昆、越、淮、豫、梨園戲、彩調等七個劇種的九部作品。講究舞臺上的程式美學的曲藝,在小劇場的空間裏會呈現出怎樣的變化?有人將小劇場戲曲比作給舞臺做減法的“黑匣子”:對於表演者來説,沒有了恢弘布景或炫目聲光,觀眾的注意力全在演員的四功五法上;“黑匣子”也給舞臺帶來驚喜,表演者如何用有限的人物、片段式的劇情,呈現更具有現代意義的藝術思考,考驗著當代戲曲人的眼界。

  作為首場演出,上海淮劇團創排的《孔乙己》在周信芳藝術空間上演。淮劇在數百年的發展歷程中,不僅保留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與藝術特質,也相容並蓄在各地落地生根。如今,既有上海淮劇團《孔乙己》這樣具有人文特質的小劇場作品,與年輕觀眾親近;也有江蘇省淮劇團《小鎮》、江蘇省漣水縣淮劇團《留守村長留守鵝》等一批反映當代鄉村生活的優秀劇目。有專家認為,淮劇的多樣化探索,無疑是地方戲積極探索當代發展路徑、適應不同觀眾群體欣賞與審美需求的一個縮影。

  以經典文本為鄉土劇種注入人文內涵

  “到底是吃飯睡覺重要,還是著書立説重要?”這是《孔乙己》中丁舉人奚落孔乙己的一句話,也是孔乙己追問自己的一句話。對於很多第一次接觸淮劇的年輕人而言,在這個中學課本裏就讀到的經典和再熟悉不過的文學形象身上,也可以找到新的情感共振。

  該劇對青年觀眾的吸引力在主創的預期之內。《孔乙己》的編劇、上海淮劇團副團長管燕草在劇本創作時,希望借助文學經典的力量,為一貫被認知為生活化的地方戲劇種注入人文內涵。她認為,上海淮劇團這樣一個身處大都市的地方戲院團,更要吸引新觀眾。小劇場給了淮劇人試水的舞臺。

  《孔乙己》對於不同觀眾引起的觸動點又在主創的意料之外。該劇在高校、社區引發演出後的熱烈討論。有時候演後談的時長幾乎與70分鐘的正戲相當。年輕觀眾不僅討論著文本的二度創作處理,同樣也為劇中同齡演員的表演所震動。該劇中除了兩位85後主演,其餘均大膽啟用入團不久的90後淮劇演員。主創沒有在戲曲表演唱腔上做大刀闊斧的革新。舞臺上演員穿著清代服裝,無法借助水袖來展示戲曲程式,但在丁舉人家丁責打孔乙己的一場戲中,孔乙己的飾演者高挺通過滾堂、扭絲趴虎、倒吃虎、搶背等一串身段來表現孔乙己受盡屈辱的狀態。

  深扎鄉村,聚焦當代故事尋找價值傳承

  在淮劇的發源地江蘇,各地劇團,尤其是基層淮劇人,把眼光聚焦鄉村,以現實題材回應當下觀眾的需求。

  今年七月,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中,一齣江蘇省漣水縣淮劇團創排的現代戲《留守村長留守鵝》作為開幕戲之一上演。該劇以蘇北農村一個把“吃虧是福”當成生活習慣的普通村長為原型,用幾個鮮活的故事展現當代基層幹部心繫百姓、為民謀福利的品質。而在對白、音樂方面,該劇讓大量鄉村俚語入戲,音樂則以蘇北鄉村民歌與淮劇傳統的聲腔曲牌展現濃郁的蘇北鄉土韻味。

  去年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上,由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主任盧昂執導的淮劇《小鎮》一舉摘得“文華大獎”。劇中,一位曾受過小鎮人救助的企業家,以500萬元天價尋找30年前的恩人。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季國平認為:“這部戲有非常強烈的現實感,同時又很厚重。在朱老爹身上和朱文軒身上,體現出我們中華民族道德的傳承。人性的偉大就是克服自身弱點。”那麼如何表現劇中人的心理變化?淮劇重唱工,素有“唱不死”一説,幾乎每個淮劇劇目都有大段唱詞和豐富唱腔。盧昂在這出新創作品中,同樣借重唱工這一特點,將劇中人物一系列心理變化細膩地呈現出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