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民樂》帶你去聽最棒的海派民樂

2017-12-12 09:54:08|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民族樂團65週年,《海上生民樂》帶你去聽最棒的海派民樂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圖説:民樂合奏《絲路》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12月10日晚,充滿創意和朝氣、彰顯當代海派民樂新高度的“民族音樂劇場”《海上生民樂》,成為上海民族樂團65週年的“慶生”之作。以好作品書寫新時代,這臺民樂作品充分展示了上海民族樂團創新探索的成果。

  這臺起初為2016年第十八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而創制的作品,以綜合視聽的形式,體現了“樂和天下”的主題和意境,全面展示了當下海派民樂傳承、融合、創新的最新成果。這臺演出在彰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巧妙地融入世界音樂元素和當代音樂氣質,讓觀眾在領略民族文化悠久與深厚的同時感受到強烈的時代氣息和旺盛的生命力。同時,這場音樂會還融入了“一帶一路”主題、愛國主義情懷和各美其美、天下大同等精神內涵,以豐富的思想性引起了觀眾的共鳴,喚起了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圖説:民樂重奏與崑曲《驚夢》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高起點成就優秀作品

  好作品要注重思想性,而思想性的核心則是要將中國價值、時代精神貫穿于作品中。《海上生民樂》之後,民樂團還創作了《上海奧德賽·外灘故事》,以史詩級視聽震撼呈現上海的變化,尤其是凸顯濱江兩岸貫通以後新上海的萬千氣象,用國際化的音樂語言謳歌新時代,體現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優雅氣質和非凡魅力。最近推出的“國樂中的詩書畫”系列之《空山》和《月影》兩場音樂會,體現的是中國人文之美,是對傳統文化的致敬。兩場音樂會,分別以“山”和“月”為主題,以詩與樂結合為創作基礎和呈現形式,用當代的創作手法和音樂語言傳承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挖掘東方美學的當代氣質。

  好作品也要注重藝術性。民樂團力求讓每一部作品、每一次演出都為觀眾帶來審美的享受,實現民樂與當下審美意趣的融合與創新,達到音樂表演與舞臺手段相結合的美學高度。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圖説:二胡與大提琴二重奏《梁祝》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好作品更要注重高品質。創新,考驗的是民樂團對品質的把握。在創作《上海奧德賽·外灘故事》時,樂團大膽委約德國作曲家創作並指揮整場民族管弦樂作品。開放包容的民族音樂,以新的音樂語言呈現出多元文化相融的魅力,同時也為中國民族音樂注入了新的藝術能量。值得一提的是,《海上生民樂》和《上海奧德賽·外灘故事》分別受到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2016年、2017年的委約。連續兩年委約同一家樂團聯手打造巨制,這在藝術節的歷史上實屬罕見。

  為了更好地表現具有歷史感又有當代性的上海氣質,在《上海奧德賽·外灘故事》中,樂團攜手畫家毛東華,以當代水墨的主視覺融入現代數碼動畫科技,呈現出氣勢磅薄、優雅現代的藝術品格;“國樂中的詩書畫”系列之《空山》,大膽地以純白的整體空間凸顯出一片素凈,體現出“空”的東方智慧。無論是音樂的呈現還是視覺的表達,都力求達到高品質。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圖説:舞蹈家黃豆豆與古箏演奏家羅小慈合作表演《墨戲》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好作品産生品牌效應

  好作品能産生品牌效應。《海上生民樂》上演後深受觀眾歡迎。既好聽又好看的民樂表演也受到了演出市場的青睞,不到一年已在多地上演十余場,今年還隨上海市政府代表團赴希臘,為慶祝中國與希臘建交45週年而演出,獲得極大讚譽。明年2月,《海上生民樂》音樂會版還將赴英國、法國、比利時、德國巡演近十場,向世界推廣中國優秀原創文藝精品,展示中國新時代的風貌與中國精神。可見,《海上生民樂》已成為海派民樂創新的代名詞,形成了強大的品牌效應。

  對民樂團來説,《海上生民樂》是樂團在新時代探索民樂新發展的有益嘗試。昨晚的演出,在保持原有藝術品質和審美品格的基礎上,對部分音樂和視覺作了調整和改進。演出由著名演奏家龔一、羅小慈、馬曉暉等聯袂組成最強陣容,並特邀著名表演藝術家喬榛、著名舞蹈演員黃豆豆、著名昆劇演員張軍加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