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閔行公安發佈安全指數,用大數據為居民繪“防盜錦囊”閔行“零發案”小區2年增加近3倍
製圖/張繼
2017年閔行的治安狀況如何?全區一年有多少“110”報警?數十萬計的報警記錄中又蘊含了哪些信息?1月7日下午,閔行公安分局以一場“數據大餐”刻畫了全區不同區域的治安狀況。
公安公佈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曾經最被居民詬病的“入室盜竊”已經很少被提及,盜竊電瓶車成了閔行市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較為顯著的安全問題。
為此,閔行公安在利用“大數據”深度挖掘犯罪團夥作案特徵,持續保持高壓打擊態勢的同時,結合年前犯罪形勢,給出了一份詳實有效的“防盜錦囊”。
用大數據挖出盜銷團夥
“在2017年所有因盜竊電瓶車和電瓶被刑事拘留的嫌疑人中,有犯罪前科的佔60%,有盜竊‘三車’(指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前科的嫌疑人佔54%,嫌疑人重復犯罪率很高。”閔行公安分局刑偵支隊政委李朝暉告訴記者,這類案件的案發率居高不下,且極易回潮。“這種案子雖然案值不大,但案發率高、受害者多,嚴重影響了居民群眾的安全感,警方將持續保持高壓打擊態勢。”
在盜竊“三車”類案件中,銷贓是不可缺少的環節。2017年年初,閔行公安開始著手分析抓獲盜竊“三車”及銷贓人員的社交關係。結果顯示,其中在相對固定區域作案的人群中,竟有6成相互認識,並且知道對方正在從事這種犯罪活動。
“這説明,偷盜‘三車’和銷贓人員,已經形成了鬆散又穩定的圈子。”李朝暉表示,針對盜竊“三車”類案件出現組織化、專業化的特徵,警方也從個案打擊轉變為側重對“盜銷”全鏈條團夥的打擊。
為此,閔行公安從“110”報警記錄入手,除作案時間、地點、手法外,擴展比對條件,全面整合各類勘查、偵查和審訊過程中的線索、數據,多維度提高“犯罪活動特徵”的感知能力,深度挖掘作案人群之間的關聯信息,進而可以從一起案件挖出一個犯罪團夥,甚至多起案件。
2017年,閔行公安共串並偵破“盜搶騙”案件638起,打掉“盜搶騙”犯罪團夥57個,全區盜竊“110”報警數更是較2016年下降了52.5%。
記者注意到,2017年,閔行公安刑事拘留“盜搶騙”犯罪嫌疑人,佔刑事拘留人員總數的55%。也就是説,每刑拘2名犯罪嫌疑人中,就有1名是“盜搶騙”犯罪嫌疑人。
“零發案”小區漲至436個
發佈會上,閔行公安還公佈了一份數據:在3000份問卷調查中,有52%的居民認為,盜竊電瓶車是目前在閔行的工作生活中遇到較為顯著的安全問題。與2016年不同的是,曾經最被居民詬病的“入室盜竊”已經很少被提及。
近年來,閔行公安會同區綜治辦通過公佈“最受小偷歡迎社區排行榜”等一系列數據後,引導社區開展群防共治,人防、物防、技防設施不斷完善。記者了解到,閔行全區“零發案”小區從2015年的115個,到2016年的347個,再到2017年的436個,安全在不斷延續。
此外,在擁有4.5萬居民、上海單體最大的社區上海康城裏,小區保安主管齊國財告訴記者,一旦發現可疑人員,他們可以在1分鐘內完成啟動預案到出口封鎖的全過程。今年全年,他們已經配合社區民警抓獲十余名盜竊嫌疑人。
安全數據加“武力值”因素
閔行公安在公佈安全數據前解釋稱,2017年下半年,在以盜竊案件的發案率、破案率為主要指標計算指數的基礎上,閔行公安增加了一個“武力值”的因素。
“很多的打架事件容易引發後續的案件發生,所以我們計算了報警‘打架鬥毆’在各個街鎮的分佈,發現某些區域的‘武力值’還是很高的。”從閔行警方公佈的“各街道武力值排名(打架案件數)”中,記者看到,每千人打架案件數最高的街道為浦江鎮,案件數值為5.2,排名第二低的街道是馬橋鎮,每千人打架案件數為2.7。
記者注意到,在加入“武力值”因素後,閔行全區最安全的五個街鎮分別是:馬橋鎮、梅隴鎮、虹橋鎮、莘莊鎮、古美街道。
〔防盜錦囊〕3月、8月是案件高發月份
發佈會上,閔行公安還以數據形式向市民送出了一份“防盜錦囊”:一年中,3-5月,7-9月是各類案件高發季,峰值分別出現在3月和8月;一天24小時中,交通事故報警最高峰出現在早8點和晚6點,糾紛打架報警高峰出現在上午10點和下午3點,而扒竊類案件報警高峰時間在下午6-7點。
以上三類報警,發現時間與報警時間十分接近,所以這也是案發高峰時間。而入室盜竊與盜竊“三車”的報警高峰時間則與案發時間有一定距離,但通過現場勘查推斷與嫌疑人交代的時間比對,認為黃昏是普遍的案發高峰時間。
除了時間上的研究分析,閔行公安還將盜竊“三車”案件與案發地點做了比對分析,最後結合案發高峰時間,以及地域類型給出了一份時間、空間立體對應的防盜地圖和防盜時間表,作為安全産品送給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