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芬蘭教育專家第一次面向中國小學生實景授課,帶來針對孩子個性的“現象教學”芬式課堂秘密:上課不是一直坐著
前天,天山第一小學40名三年級小學生上了一天的英語課,這也是來自芬蘭的兩位資深教育專家馬蒂娜和蘇明娜第一次面向中國小學生實景授課。全國各地160多位小學校長和中小學老師零距離接觸芬蘭的開放課堂。芬蘭的小學課堂有何秘密?上海小學生遇到芬蘭老師,又會出現怎樣的碰撞?
圍繞“動物”在玩中學
“很享受這樣的課堂,因為和中國老師上的課不一樣——課堂很活躍,不是一直坐在位子上。”天一小學三年級4班學生曹仲歡將長達4小時的芬蘭開放課堂總結為“完美的課堂”。在他看來,“完美的課堂”氣氛活躍,小夥伴們都喜歡。
芬蘭開放課堂的主題是“動物”,融合了英語、數學、音樂、美術、體育等學科。40位小夥伴被分到4個不同的區域——拼圖、七巧板、動物計算和數的遊戲。拼圖組的孩子們通過扔骰子,識別數字,再來到標有相應數字的材料桶裏,找到拼圖塊,一起拼成一隻動物。拼圖上有松鼠、海鷗等各種動物,輔以簡單的數學題。
音樂主題活動上,芬蘭老師帶來了3種樂器——三角鐵、沙球和小棍子,每人輪流體驗不同的樂器,老師帶著大家學唱描寫動物的英語歌曲。哪怕課間休息,也是一起玩老師親自設計的動物遊戲。大家領取不同的動物卡片,根據各種動物形象,比對並調換位置。
手工活動上,小夥伴選擇了喜歡的動物形象,在圖紙上貼上柔軟的彩色紙,製作成立體小動物。每個人製作的動物造型各具特色。學生代月牙做了一隻立體的刺猬,她説:“這是一節好玩的課,有活動,有互動,在快樂的氣氛中有所收穫。”
整堂課上,芬蘭老師不斷給予學生正面評價。結束課程時,孩子們依依不捨,不想下課。
主動性和溝通能力比成績重要
“上課中,老師要儘量説得少些,鼓勵學生多做些,以支持創造型課程的討論。”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附屬專家機構首席專家馬蒂娜説。
芬蘭教育被公認為全世界最優質的教育之一,最新實施的課程大綱推動學校開展“基於現象的教學”。這種“現象教學”在芬蘭的小學、初中普遍推行,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考慮到小學生英語理解能力的差別,這堂芬蘭當地2年級小學生的課程,“移植”到了上海3年級。雖是第一次和中國學生接觸,但馬蒂娜認為中國的孩子們都很適應個性化學習。
在芬蘭,小學教師都是“全科老師”——由一位老師完成小學生各學科的授課,課程也全部由老師自己設計。直到初中,才進行分學科授課。每天作業時間不超過30分鐘,每個學生的考卷也不一樣,完全針對學生個人,判斷其是否已真正學會。
“課堂上更多考察的不是成績,而是成績以外的因素,比如學生能否積極參與活動。老師更關注學生的情緒、社交、互動技能等。如果學生不願意主動去交流、做遊戲、結交朋友,這時老師就要進行干預了。這比成績更重要。”馬蒂娜強調。
讓每個孩子平等參與到活動中
山東省濰坊市高新區鋼城現代學校老師董龍龍零距離接觸開放課堂後,認為芬蘭老師上課中師生關係融洽,“全能老師”多才多藝,孩子學習快樂自由。“自己平時心裏老想著孩子學會沒有,總感到緊張。希望自己能向芬蘭老師學習,營造溫馨的師生關係。”
天一小學數學老師張毓弘曾兩次赴英參加中英數學交流項目,零距離走進芬蘭課堂後,她感到,課堂上,芬蘭老師更多的角色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讓每個孩子都能積極參與,也體現了教育對每個孩子的平等。“在動物的主題活動中,芬蘭老師不僅融入了不同的學科,而且在唱唱、動動中,鼓勵全體學生主動參與,激發他們的興趣,達到了‘輕鬆學習、沒有壓力’的狀態。哪怕有的孩子並不喜歡音樂,或者沒有音樂特長,也能很投入地參與其中,不游離于課堂之外。這種主題式的教育很有優勢。沒有明確的評價標準,但又時時在評價,讓學科知識融入其中,幫助孩子解決實際問題。”張毓弘和許多接觸了芬蘭老師課程的青年教師都表示:收穫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