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的“門檻”設在觀眾心裏

2018-01-10 09:06:20|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走進美術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專家熱議如何打響文化品牌、更好地服務大眾 美術館的“門檻”設在觀眾心裏

  元旦小長假期間,全市美術館舉辦展覽約60場,觀眾數量約6.5萬人次。走進美術館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美術館和城市文化的關聯越來越緊密。要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美術館如何做得更好?在講好中國故事、樹立核心價值觀、服務大眾上,美術館還有什麼新的可能性?昨日,各界專家齊聚中華藝術宮,暢談新時代的美術館功能。

  在美術館中傳播文化自信

  “美術館是展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自信的最重要的窗口和載體。”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研究員毛時安提出,正如我們到羅浮宮參觀,會對法蘭西文化有了解,到荷蘭看梵古的展覽,會對荷蘭文化有所了解一樣,美術館也要有開放、包容、展示人類優秀美術作品的觀點和態度。

  創新是專家普遍關注的焦點。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原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認為,到2035年,中華藝術宮應該擁有世界級的收藏中心,國際藝術家、美術家交流中心,成為社會創造力的靈感來源。“現在非常時髦的一個詞彙叫‘賦能器’,在藝術能賦能經濟、賦能技術的時代,文化藝術是動力之源的源頭。怎麼使城市更有活力,還是要發揮藝術機構的功能,使社會更有創造力。”

  “這是一個藝術賦能的時代,上海一定要在更包容、更開放的體系當中交流互鑒。”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孟建認為,我們要在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文化自律和文化自省的前提下讓文化藝術賦能。用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打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濃郁底色,這也是美術館需要思考的問題。

  文創産品不能忘了文化定位

  2015年,中國人均GDP已達近8000美元。亞洲藝術品金融商學院院長范勇認為,美術館要為中國幾億兒童提供更完善的美育教育,也需要更多聯合合作,在日常消費品上做文化符號和故事感的提升。

  梵古博物館是一家只有200多張真跡的博物館,一年的營業額卻達到4億歐元,主要收入來自門票和衍生品。MOMA對面的藝術品商店總面積不到200平米,一年營業額達到3億美金。“藝術衍生品和大宗消費品有很密切的關聯,我們走到每一個美術館,都會關登出售最好的衍生品有哪些。”荷蘭國家博物館和荷蘭國家銀行推出國家創新計劃,鼓勵所有設計師把荷蘭國家博物館文物作為二次創意的對象,開發出無窮的衍生産品。博物館還推出為第一千萬訪客提供與倫勃朗《夜巡》共處一晚的活動。“獲獎的是位小學老師,他非常興奮,那天晚上他在《夜巡》面前刷牙、洗臉,睡了一晚上,引來數億粉絲關注,這對荷蘭國家博物館的傳播有非常大的影響。”他認為,美術館應思考怎樣提供一些端口,才能讓更多人參與文化藝術産業和教育。

  “大英百物展做了很多文化衍生品,中華藝術宮有什麼藝術館藏可以留在每個人的記憶裏,我們是不是可以用一種文化産業的方式把它帶回家?”上海當代藝術館副館長孫文倩坦言,最近看到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的最新文創産品時,讓她陷入了“思想鬥爭”。“文創産品是為了討好觀眾,還是用優秀的文化和正確的價值觀來打動人心?乾隆皇帝有皇帝的價值,他的妃子們也有妃子的尊嚴,設計文創産品不能忘了文化尊嚴和定位。”

  不能把百姓拒之門外

  新時代的美術館應該增加什麼?劉海粟美術館館長朱剛結合近期成功舉辦的“中華創世神話——互聯網藝術大展”,認為應該加入互聯網,讓優秀藝術作品實現線上線下同頻共振。上海美術館學院教授、副院長,中華藝術宮副館長金江波認為不妨加入“黑科技”,用計算機技術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大量復原複製,讓歷史文脈的研究和藝術作品的數字化,讓美術館變得無邊無際,甚至可以隨身攜帶……

  但無論如何,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仍然是美術館當下的重要目標。去年,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在展覽“透明的聲音”時嘗試賣票,一改美術館在成立之初完全免費開放的做法。館方表示,低廉票價更多是為了尋找美術館的特定觀眾人群,為真正熱愛藝術的群體提供更優質服務。“公立美術館和民營美術館要求不一樣,美術館是否免費開放和國家財政供養有關係。”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李磊介紹,中華藝術宮的十年規劃是“傳承創新開放融合,打造全球華人美術的雄偉殿堂”,但這並不代表美術館要為“雄偉殿堂”的目標而設置參觀門檻。毛時安認為,美術館不能把老百姓拒之門外。“藝術殿堂是指品質上高貴,美術館是提升文化素質的殿堂,但形式風格上必須有強烈的親民性。”

  “正因為是殿堂,才需要打開大門,讓所有人進來,讓人民都能享受公共文化財富。但觀展環境也是美術館的一個重要指標,這涉及到如何文明養成和現場管理的問題。”李磊認為,觀眾在觀展前,也需要對為什麼欣賞美術要有基本了解,才能獲得審美樂趣和滋養,“到美術館不是來娛樂的,而是來學習景仰的,殿堂不適合嬉鬧。”他認為,要同時保證觀展舒適度和開放性,一方面美術館要做好自身管理,文明觀展習慣的養成則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投入。“如果美術館有門檻,那門檻應該設在觀眾自己的心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