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最好的保護,就是在不知不覺中守護大家的安全”上海公眾安全感滿意度再提升
23時許,加班晚歸的市民楊倩倩經過位於浦東新區齊河路上自家小區門前的人行橫道。兩輛已行至橫道線前的車停了下來,排隊等候她過馬路。這裡沒有紅綠燈,也沒有交警。這不是楊倩倩第一次被機動車禮讓:“現在的上海跟發達國家的國際大都市比,這些細節上一點也不遜色!”
見微知著。剛剛出爐的零點公司調查顯示,2017年度上海公眾安全感指數達84.58,對公安工作滿意度指數為84.36,在持續保持高位的基礎上再次有了顯著提升。數據背後,折射出上海公共安全管理怎樣的變化?
守規矩者最安全
“這要在以前我肯定衝過去了。”1月4日9時40分,記者乘計程車經過石門一路、威海路路口,遇上綠燈變黃閃。駕駛員劉師傅目測距離路口尚有百餘米,輕點剎車減速滑向路口停車線:“現在道路管得太嚴格,馬路上這些小動作我們一做,電子警察就能發現抓拍,不到一分鐘手機就會收到違法提醒短信。”
“規矩”背後,一整套“不近人情”的嚴管交通違法系統在運行——2016年5月中旬,視頻圖像識別分析、以圖搜圖技術上線,自動篩查駕駛員不係安全帶、使用手機違法,至去年年底已抓拍確認兩類違法14.51萬和2.69萬餘起;2016年12月,電子警察開始抓拍機動車不避讓行人、未按規定交替通行;2017年3月,抓拍機動車左轉不讓直行的電子警察由上海率先於全國試點;5月,抓拍行人闖紅燈電子警察開始試點……2017年12月29日,交警公佈全市31套“13合一”電子警察設備正式啟用,可同時抓拍13類交通違法,2018年春節前將完成此前公佈的各類電子警察的安裝並投入使用。
種種數據表明,在上海這樣一座超大型城市,交通違法是引發交通事故的首要原因,也與擁堵息息相關。歷經一年多的上海交通大整治,2017年上海道路交通事故數、死亡人數和受傷人數同比分別下降10.6%、10.9%、8.6%。與此同時,交通類警情同比下降24.1%。交通大整治之初曾“吃過不少罰單”的劉師傅坦言:“在上海,只要你守規矩,就會很安全。”
對一座超大型城市而言,安全是不容突破的底線問題。去年一年,上海全市違法犯罪案件接報數同比下降19.6%,刑事案件破案數上升2.1%,連續三年保持命案全破;盜搶騙類案件破案數同比上升8.8%、盜搶騙類案件“110”處警數同比下降28.1%……這是一個辯證統一的關係。
上海公安機關意識到,如果不能不斷探索實踐適合上海這座超大型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方式,安全這條底線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將越來越難守住。
去年7月,虹口公安分局嘉興路派出所民警徐冰騎著共享單車沿四平路來回奔波6公里,幾經波折終於攔下遭遇電信詐騙的鄧阿姨,老人70萬錢款得以保住。徐冰能鎖定鄧阿姨,得益於上海市公安局反詐中心發出的精準預警。上海公安部門已形成工作機制,通過一整套數據篩查、行為分析流程後確定的電信詐騙“高危人群”,將由屬地派出所直接派民警上門了解情況。去年,上海警方勸阻電信詐騙近15萬人次,止付凍結1.6億余元。
呵護“生機”消滅“苗頭”
2016年10月,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軌道和公交總隊延吉中路站派出所黃興公園站駐站民警成豪發現,以各種顏色為標誌的共享單車“一夜之間”佔滿了站外通道。安全問題隨之而來:隨意停放的共享單車堵住了軌交站點進出口,乘客因此起了爭執,還有人把車扔到路邊。“一禁了之”或許是最安全也是最簡單的解決方案,但對企業和乘客卻是一大損失。
軌道公交總隊在調查全市共享單車最為集中16個站點後,連續約談多家共享單車企業,就單車投放“約法三章”:做好對單車使用者的宣傳、教育,讓使用者知曉軌交站點外非機動車需停放在劃線範圍內;單車集中區域需有明顯標誌,區別於普通非機動車的停放點,且定期安排專人進行管理督導;如果單車需求增大,需要在地鐵口增設停車位,必須向軌交警方報備,在警方指導下完成專用車位的劃設,不得自行劃線——這也成為後續共享單車在軌交站點管理的“通用規則”。在了解企業和居民需求,實地走訪道路兩側可停車資源後,成豪和同事協調有關部門重新漆劃了周邊的停車線,同時在站點出入口劃出一塊“禁停區”。
在一些專業人士看來,共享單車這樣的新生事物,沒有直接對應的法律法規,也缺少現成的管理經驗,但未來在上海還會出現:“公安部門要了解企業和居民的實際需求,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呵護它們良性發展,造福於民。”
“精細化管理,不僅是技術和手段的創新,更要理念與時俱進。”在一些專業人士看來,時代前進帶來泥沙俱下,傳統犯罪得以遏制的同時新的犯罪隨之出現,如果公安部門沒有理念上的創新,市民的安全感就難以保障。
去年,靜安公安分局接到一起離奇報警:報警人時某稱自己向一家街頭“金融公司”借貸10萬元,儘管最終只拿到手7.5萬元,卻不斷累積高達384.7萬元欠款,一套70平米的房産也被轉賣。然而初步調查卻顯示,這家金融公司不僅拿出時某親筆簽名的“合同”,金額也都能對應近400萬元的欠款,甚至銀行監控視頻也顯示時某拿著足額的現金從鏡頭下走過。
所有“證據”都指向這是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法律規定警方嚴禁介入此類糾紛。但上海警方沒有因此止步,繼續深入調查揭開了“糾紛”的畫皮:這種虛簽金額、製造“證據”、故意違約索取高額賠償的新型詐騙“套路貸”在上海率先被殲滅。2017年,上海已累計打掉190余個“套路貸”犯罪團夥,千余名犯罪嫌疑人落網,挽回經濟損失高達8億元。上海也在打擊這一以借貸為名的新型詐騙方面開創出“上海模式”。
“不知不覺”守護城市安全
下班回家先到“豐巢”“E棧”取個快遞,是熱衷網購的市民謝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一天,上海有近800萬件快遞在高速流通運轉。
取快件的上班族不知道,這些按時送達的快件其實已經過了好幾道安檢程式。過去,曾有不法分子將快遞物流視作運輸非法物品的“新通道”,一些國家和地區甚至發生通過快遞寄送爆炸物的情況。如今,上海公安在幾大快遞龍頭企業試點,分揀流水線上安裝具有掃碼功能的X光安檢機,配備保安巡檢儀、拉曼光譜儀等相關設備,在不影響分揀速度的情況下基本實現對過機快件的檢查甄別。上海還建起專門的寄遞物品遠程判讀中心,遇安檢儀器警報或發現異常可以立即遠程判讀,第一時間消除隱患並溯源查找。
這個過程謝靜一無所知:“最好的保護,就是在不知不覺中守護大家的安全。”這正是市民在公共安全方面的“獲得感”:更安全的同時盡可能減少對正常生活的干擾。
在上海,“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正成為公安部門努力實現的目標。去年12月25日,60多歲的張阿姨來到長寧區虹仙居委,在“智慧城區警務民生服務平臺”終端機上輸入自己的身份信息,就查到幾天前報警的入室盜竊案已經告破:“信息公開透明,查詢方便,我們自然有安全感。”社區民警劉海清告訴記者,這樣的終端機長寧全區187個居委會共安裝了260余臺。通過接入市局門戶網站“陽光警務大廳”數據,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查詢案件、諮詢政策。目前,全市已建成市局、分局、派出所三級網上“陽光警務大廳”,開放辦案進展情況網上查詢平臺,提供公開查詢案件319萬餘起、案件公開率達96.5%;接入69項公安行政審批事項、75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口辦理、一次申請、一碼查詢、一站反饋”。
公安管理模式也順應市民生活而變。“以前我們開警情通報會,來的都是幾個熱心的‘老面孔’。”如今,寶山公安分局友誼路派出所社區民警王海榮跟居民溝通有了新渠道——微信公眾號“社區通”。
在“社區通”裏,社區民警這個身份就像一個“群主”,居民們任何事都能在群裏“聊”起來:“以前是8小時工作制,現在成了‘24小時移動警務站’。”
上海公安機關正推進微信警務室建設,讓居民參與社區共治自治更便利。這一“微信警務室”覆蓋市公安局、區公安分局(派出所)、全市社區民警、社區4個層級,集問題感知、分析研判、組織發動、有效處置等功能于一體,信息可收集、問題可計件、處置可顯示、成效可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