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豫園”秀滬上獨特年味 “上海米道”文創年貨首發
吃元宵、看花燈、拜城隍、拉著兔子燈和夥伴們嬉笑打鬧……地處上海城市中心的豫園,珍藏著上海人心中年的味道。眼看著狗年春節就要到了,東方網記者了解到,今年的豫園年味有點特別,作為上海文化地標的豫園商城,打起了“文化創意牌”,即推出了帶有上海傳統文化特色的“豫園文化年貨”。
打造專屬上海人的文創年貨
取自於城隍廟的門神、城隍廟道長寫的福字、帶有上海話發音的紅包、以及封面撰寫著福祿壽囍財的文字拼圖貼……在沒有對外發售之前,東方網記者“第一個時間”看到了首批印製出來的豫園文化年貨以及採訪到了設計人—豫園商貿創意産品設計總監陸徐濱。
“城隍祈福春聯、福字和門神,他們是傳統中國年味裏的經典主角,也是今年文化年貨的主打産品。”據陸徐濱介紹,他的創意靈感均來自於豫園的人文歷史,而每件創意年貨作品,都與上海有關。
其中,迎新對聯和福字吉祥喜氣,是由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上海市道教協會會長,上海城隍廟主持吉宏忠道長欣然題寫,而躍然紙上的精美門神拓印自上海城隍廟,寓意平安吉祥恭賀新年。
迎新年中,討紅包是必不可少的樂趣。在這份文化年貨上記者還看到了,福、祿、壽、囍、財以及福字紅包共六種,紅包祝福語用上海話來標注發音;文字拼圖貼24片,拼合起來是金色的福祿壽囍財書法字,拼圖貼背面24節氣詩是一整年的祝福寄語。
陸徐濱説,這一份份帶有上海文化特色的小物件,都有一個禮盒來包裝,不過,禮盒包裝不僅是一套喜慶的禮物,更是可以講給孩子們聽的傳統和禮節。
豫園建於明代,有百餘年的歷史,而小校場年畫就發源於豫園舊校場路,整個歷史也有一百多年,目前存世的畫作僅有以1000多幅,是上海文化發展形成中的重要篇章。陸徐濱介紹説,禮盒包裝上的圖案裝飾,就取意于百年小校場年畫珍本,幫上海的人們找回貼年畫的新春記憶,演繹上海的城市文化傳承。
做大“文化豫園”品牌
豫園商城地處老城廂,為了一改商圈中集中廉價的小商品、千篇一律的旅遊産品等消費痛點,豫園商城正在啟動新一輪改造,不僅在業態上進行轉型升級,特別在文化上要做大、做足,打造一張“文化豫園”的靚麗新名片。
其實早在新一輪大改造、大升級之前,豫園文化創意的工作就已啟動。2015年,豫園股份旗下文化商業平臺豫園商貿對“海上梨園”原址啟動了升級改造,引入了上海昆劇團等合作夥伴。如今,已變身為一處以崑曲等傳統戲曲演出、企業定制活動為主的文化空間,去年,海上梨園也嘗試推出了京劇臉譜時尚拎袋等文創産品,這組産品從傳統京劇人物臉譜中得到靈感,精選“生旦凈醜”為主題的戲曲人物,結合現代時尚元素,將摩登潮流與古典戲曲文化意境相融合,受到了消費者的喜愛。而目前,“海上梨園”作為“空中豫園”場景改造的第一個成功項目得了階段性的進展,也成為豫園商城文化轉型升級的範本。
記者了解到,今年打響豫園文化品牌的工作還將繼續,傳承上海城市文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加強豫園的文化屬性的重要一環。特別是,新春前“上海的年味——百年小校場年畫復興展”即將開幕,豫園狗年文化春節提前開啟。
據悉,小校場年畫復興展上,豫園文化年貨將在其中的“文創市集”中悉數亮相。陸徐濱表示,未來,臺曆、手帳、手機殼、鑰匙扣、書籤、文具等一系列帶有豫園特色的創意衍生品還會繼續推出,豐富豫園的文創産品的品種,擴大豫園文創的影響力。
專家:滿足人民對傳統文化需求上海也尋找文化認同
“無論是豫園推出文化年禮還是百年小校場年畫被復興,究其深層次的原因,還是人們渴望傳統,渴望重拾傳統的年味的一種表像。”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經濟社會學系主任劉長喜説,隨著時代的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年”過得越來越輕鬆:年夜飯改到餐廳了,圓臺面上的美味越來越精緻;紅包改成用微信發了,碰不到面也可以互相致意;遊園看燈改成國外旅遊了,世界太大假期太少,春節長假要好好利用……我們的生活更多姿多彩了,但是,農曆新年的那股子濃墨重彩,正在漸漸變淡。而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弘揚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富裕起來後的文化需求,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
“特別是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在經歷過全球化影響後,上海也要尋找認同,這份認同就是打造上海自己的標簽。”劉長喜表示,豫園推出文化年禮,一方面是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傳統文化需求,第二方面也體現了文化對經濟的支撐作用;此外,作為文化地標,其對城市品牌和形象提升也有一定意義。